在今年初春的一个周六早晨,黄益平教授身着蓝色毛衣和褐色皮外套,步履轻快地走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承泽园429教室。
这里是一处拥有近300年历史的皇家院落,阳光透过教室窗边的白色纱帘轻轻舞动。教室外有一个大的露台,可以远眺颐和园的万寿山与佛香阁。
今天的课程是开设给北京大学-弗拉瑞克商学院(PKU-Vlerick)MBA项目的《Digital Finance in China(中国数字金融)》,课程为期4天,分两个周末完成。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项目,北大国发院的MBA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经招收了25届学生。
课程伊始,黄益平教授对课程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介绍。了解到部分同学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他就强调“请同学不懂就举手提问”,接着又补充说: “这也算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部分。”
他鼓励同学们对课堂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把你的观点和分析写出来给我看,解释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黄益平教授自2009年起受邀来到北京大学教书。担任北大国发院MBA课程班主任的唐小贝老师清晰记得,自黄益平教授开始给MBA同学讲授金融课程以来,课堂内容总是会紧跟时事、从理论框架到案例实操、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仿佛搭建起一条时光隧道、带领同学们了解金融发展史、又探索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益平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并在今年再次入选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在加入北大前,黄益平教授拥有非常丰富的国际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他曾任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事务外部顾问小组成员等职。
在课堂上,他更喜欢同学称呼他为黄老师。他喜欢和MBA同学分享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鼓励大家提问和讨论。在同学们眼中,他旁征博引,回归本质、逻辑清晰、实事求是,又不乏幽默、耐心和包容;他睿智、审慎又博学,是儒雅、亲和、智慧,又横跨商界与学界的令人尊敬的黄老师。
独一无二的智库金融课堂
在北大国发院MBA的同学们看来,黄益平老师的金融课和传统的金融课有很大的不同:
黄益平老师引导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金融的发展历史和路径:中国的金融为什么是这样的?它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新发展?如何真正读懂中国金融?
黄老师也启迪同学们通过现象看金融本质:“金融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数字金融的发展受到普遍欢迎,这其中缘由很多。在我和团队的研究和总结看来,它的核心是解决了一些问题,或者是解决了我们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更好的解决了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
黄老师还会帮助同学们拓展思考的边界:“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构成不一样,这不仅由政府的政策偏好决定,更是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因素综合使然。”;“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许我们就不再用数字金融这个概念,因为数字技术只是一种技术。最后如果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候,它就成为金融本身一个内在的部分。”
这样独一无二的智库金融课,和北大国发院的智库属性紧密相连。
从1994年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到2008年中心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北大国发院),教授们始终致力于将这里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智库齐头并进的一流学术机构。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公布了首批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名单,北大国发院成为首批25家高端智库之一,成为高校智库中的领军者。
黄益平老师在2015年发表的《朗润园如何做智库》一文中特别提到了国发院智库教授的独特之处:“教授们很重视真实世界的研究,大家通过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经常与非经常的渠道向决策者们提出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政策主张。”
在授课中,黄老师也常分享自己的经历、并启发同学从日常生活中思考金融的问题。他非常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基本每个半天都会有超过半小时的答疑交流时间。
MBA同学们课后回忆:“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从房价、股市、二级市场到中美关系、数字加密货币,黄老师都会耐心解答。”
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令大多数同学印象最深的是蚂蚁集团的案例。在第三次课的下午,黄老师邀请了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先生来做分享,内容主要包括数字支付创新、国内科技服务和金融机构数字化的挑战、金融行业的数据要素、数据如何发展的路径和AI垂直大模型在世界范围的应用和重要问题。
MBA同学班亚光在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他对案例中关于数据要素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
“黄老师提到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其资产化和资本化仍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激发数据要素潜力,需要在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国内国际双循环、数据跨境流通规则制定等方面持续发力。”
金融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黄益平老师强调金融交易有3个非常重要的转换:期限转换、规模转换和风险转换,它的目的就是收益共享,风险分担。
“现代金融体系其实主要做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它建立了一套制度和机制以后,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 同时建立了信任,共享资源并分担风险,解决了工业革命之后企业面临的投资和扩张的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是一种务实的思考态度。这也正如黄益平老师和同事王勋老师合著的书《读懂中国金融》中提到的,中国金融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是务实。
管住风险,是在黄老师课上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基于这个基点,黄老师带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数字金融的故事
数字金融属于国际前沿的金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故事”,我国的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线上投资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
黄益平老师在课上提到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课题组研究报告《中国数字金融革命》的合著经历。黄老师分享了他对于这次合作的“私心”:“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数字金融创新做得不错,也有很多业务在国际上算是比较前沿的。但是我们的宣传做得不够,所以我就想跟布鲁金斯学会一起合作,共同撰写这个报告。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英文版有助于我们数字金融在国际上的宣传。”
数字技术在信贷领域里的应用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黄益平老师近几年也和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的同事做了很多这个领域的研究。黄老师说“到目前为止,信贷是数字金融领域最成熟的业务之一,或者是相对来说发达程度比较高的一个业务之一。除了移动支付以外,信贷大概就是数字金融领域里最重要的业务。”
金融对于普惠也有重大意义。北京大学对口扶贫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北大国发院对口扶贫弥渡县牛街乡。针对弥渡县对金融项目的需求,助力产业帮扶,黄益平老师帮助弥渡县与人保财险签订“政融保”支农融资合作协议,授信额度一亿元;努力实现弥渡县的小额贷款项目全覆盖,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大数据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来自成都的MBA同学李可欣也对普惠金融的案例深有感触:“服务对象的转变引发了一些变革,以前的金融是为大型公司和高净值人群服务;现在的数字金融,是真正为每个人服务。也是因为每个人都真正获益并且使用,所以引发了现有的变革。”
黄益平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于数字金融的理解,“这是一种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里的业务模式。所以支付、保险、投资、信贷,包括跨境的业务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用到数字技术。数字金融的大文章就是要建设数字金融强国,因为最后很多功能都需要数字技术来提供帮助。”
数字金融在全球各地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让在数字金融行业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MBA同学朱智超记忆深刻。“比较分析是一个常用常新的方法,也会给从业者带来一些良性的焦虑和紧迫感。我从黄老师的语气里听到了他对数字金融监管者和从业者的殷切期望。”
黄益平老师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一讲专题讲座中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的主题分享。“但在过去一段时期,数字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诸如损害消费者利益和不正当竞争等的不规范行为。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大国发院务实的研究态度,也在黄益平老师课上的娓娓道来中,影响着每一位同学。
在学院严谨治学的氛围影响中,同学们耳濡目染,既会在课间回顾课程内容,交流自己所在行业的问题,还会在工作日线上分享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课堂的讨论问题涵盖面很广:既有数字金融的技术基础,AI在各自行业中的应用,网络语料库的应用,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如何在实体经济中应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在运营思路以及盈利模式上的异同。
面向未来的学弟学妹,MBA在校生们强调,这是一门绝对不容错过的北大智库金融课:
“黄老师基础扎实,功力深厚,能有幸聆听黄老师的金融学课程,是一种享受。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从中国金融改革、休克疗法、美联储政策,到数字信贷、商业银行数字化、金融监管等充实的内容,还可以和著名经济学家面对面开放地讨论问题。”
“数字金融,本质上还是一门金融课,但它比一般的金融理论课更贴近实务,更有前瞻性,也更有实践参考价值。无论你希望的是了解金融行业,还是优化个人投资配置,或者在商业实践中更好地获得金融支持,或者抓住数字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这门课都是极佳的抓手。”
*感谢参与本次课堂侧记访谈的同学(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班亚光,何舒洁,李可欣,李梦辉,桑玉春,苏畅,谭超,王之秋,余东升,周凌,朱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