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大幅削弱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这在客观上支持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从2008年的9.6%下降到2012年的2.2%。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将会日益减弱。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与强大,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变得更加密切与强烈。在中、短期内,有三件值得关注的国际经济大事,一是日本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二是欧洲持续的经济衰退,三是美国页岩气的开发。这些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可能会对未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也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国际环境。
第一,欧洲经济停滞可能不是一个短期性的问题。欧元区经济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一直在衰退,总就业只相当于2006年第二季度的水平,失业率高达11.8%。欧盟原来关于今年年初开始经济复苏的预期显然已经落了空。欧洲的问题并不在于不知道问题的根源,而在于无法实施。一个货币联盟需要银行联盟、财政联盟以及政治联盟支持,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但无法尽快付诸实施,只能是空中楼阁。欧元区与美国的最大区别是其多极的决策体系。因此,欧元区问题的根本解决很难避免一定程度的重组与解体。未来经济增长也许会有上下起伏,但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其疲软与衰落的趋势。
第二,日本对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推波助澜。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包括三大支柱,一是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并直接将2%的通胀率与汇率水平作为政策目标;二是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三是支持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创议,比如通过减税鼓励企业生产、投资。后两条究竟能实施到什么程度、对实体经济能提供多少支持,并不确定。但量化宽松政策宣布以后,日本流向新兴市场经济的资本已经明显增加,多数进入了当地的债券市场。这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套息交易,但日本央行的政策叠加在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已经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之上,很可能导致未来全球流动性大进大出新兴市场经济,而不是所谓的汇率战。
第三,美国可能通过页岩气开发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美国经济已经实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已经见顶下行,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明显的修复。乘欧日经济衰退与中国成本上涨之际,美国制造业在其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支持下开始逆势翻转。而页岩气的开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从而降低了能源成本。而这个变化可能是长期性,有专家预计美国有可能到2016年实现能源自给。这不仅会改变美国的比较优势,同时还可能重构国际能源市场的格局。
这些事件会改变全球的经济甚至政治形势,从而影响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活动。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仍将主导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而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与退出可能引发部分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周期都是从大量资本流入开始的,然后造成资产泡沫。而一旦资本开始回流,资产价格下跌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