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观点

张帆:国发院的记忆与展望

 

题记:2021年9月1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承泽园新院区落成启用仪式隆重举行。落成庆典之后,在以“中国经济学的使命与传承”为主题的庆典论坛上,北大国发院六位创始教授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分别做了视频或现场分享。本文根据张帆教授的视频分享整理。

 

张帆老师视频致辞

 

大家好,因为疫情只能以视频形式参加。很遗憾,希望能早日尝到承泽园的饭菜,看到承泽园的建筑。

 

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到国发院,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中心是由一批既参加了国内改革开放,又出国学习了现代经济学的学者建立的。他们有两种经历,一种是国内改革开放的经历,一种是国外学习经济学理论的经历,中心正好把这两种经历结合在一起。这些人待在国外,惦记国内。他们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把经济学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和政策。

中心创立的过程是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资金来源、行政隶属关系、教授会等方面,在国内都是首创的。中心的成立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林毅夫、易纲、张维迎1993年商讨中心成立事宜,落脚北大,1993年12月筹备会,1994年9月试运行,一直到1995年正式成立大会,都经过精心筹划。中心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十分简洁精干,张佳利、邢惠清、张宁三人办理日常工作。海闻长期主持中心工作,在办公室工作了很长时间。李玲此后也主持了中心的工作。我曾参加1980年代的一些政策研究和留美经济学会的活动,有幸成为中心的一员。

中心初创时期的生活是新鲜而充实的。我参加了毅夫组织的世行中国粮食问题研究,设计了粮食消费调查问卷。我们居然能想办法把我们的“私货”夹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调查中。撰写报告时为了让我们集中精力,宋国青、余明德、卢迈和我被“关”在空军招待所,有很多趣事。

我负责中心的简报编辑,把主要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不定期出版,寄出几百份给政府和研究机构,传达我们的声音。为此,我必须参加每一次讲座,这对一个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对这种传播信息的形式也很难理解。

办公室的变化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缩影。1994年8月,我到中心报到时,中心只在勺园租了一间客房,放着我们中心唯一的固定资产——一台打印兼复印机。不久吴树清校长批准了把旧地学楼的两间半办公室给中心。两间是半大的教室,我和张维迎分享一间,易纲、余明德分享另一间。随着中心的扩大,宋国青、胡大源、卢锋等一位又一位老师的办公桌搬了进来,空间就越来越小。1996年,在林毅夫老师和张佳利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搬进朗润园。最初只改建了两进院子,从我的办公室后窗望去,第三进院子,也就是现在林老师办公室的位置,居民拥挤的生活和杂乱搭建的简易房一览无余。这些建筑都见证了国发院的发展。

这些年在毅夫之后,(周)其仁也主持了国发院的工作,国发院又有很大的发展。今天是国发院又一个里程碑,在姚洋、张佳利的主持下,承泽园开园。

祝愿国发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第一,不忘初心,创造具有独创性的经济学理论,希望年轻老师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初衷。第二,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大楼,事业也应该更上一层楼,不辜负为我们服务的新一代建筑。祝我们的事业和建筑比翼齐飞!

整理:白尧 |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