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观点

张帆:经济恢复过程中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

 

疫情变化是影响经济收缩和扩张的重要因素。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全过程可以用动态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模拟。简单的动态总供给(DAS)-总需求(DAD)模型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在横轴为产出或收入、纵轴为通货膨胀率的坐标系中,动态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短期动态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总供给是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自然产出之差)和预期通胀率的函数,反映了企业的行为。动态总需求是自然产出水平、货币政策(央行的目标通胀率)和财政政策的函数。内生变量是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外生变量的变动使总供给或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在长期,短期均衡趋向于长期均衡。(动态总供求模型的简单介绍可参看曼昆宏观经济学)

 

 
疫情对总供给总需求产生影响。疫情初期,由于停工,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下降,经济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收缩,动态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向左移动,短期均衡总产出减少。与传统的宏观政策不同,政府在供求两方面(而不是仅仅从需求方面)实施了恢复自然产出水平的政策。疫情中对供给的政策包括对企业的补贴、对工人就业的鼓励等;对需求方面的政策包括对消费者和失业者的直接补贴、低利率对需求的刺激等。这些政策把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向右推。疫情接近结束,经济复苏,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均衡总产出增加。如果一切正常,经济会回到原有的长期均衡产出水平。
 
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短期总供给-总需求的变动如果不平衡,就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率,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如果总需求曲线由于消费的暂时性激增而大幅度右移,而总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较小跟不上需求的增加,价格总水平就可能上升。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最近发生的情况。这种通货膨胀与一般的由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不完全相同。在这种疫情变动引起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尽管总需求和总供求的移动都受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发行的影响是间接的,这种通胀不是由货币发行过多直接引起的通货膨胀。
 
一般认为,疫情是一种冲击,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这种经济恢复过程中供求不平衡引起的通胀是暂时的,一旦供求恢复到正常状态,经济就会回到长期产出水平,通胀就会消失。实际情况证明这种冲击的时间比预计的要长。供求不平衡引起的问题比预计的严重。例如美国的港口卸货缓慢和卡车司机缺乏的问题引起供应链的断裂和可能的通货膨胀,不是短期可以由市场自行解决的问题。
 
供求不平衡引起的通胀,还会通过预期的作用而放大。在动态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预期因素一般是隐藏在供给曲线中的。当生产者预期未来通胀上升时,就会提高现在的价格。这会引起均衡通胀率的不断上升。
 
总供给总需求的变动是由于人们在疫情中行为的变动。短期行为的变动包括:消费者购买在疫情初期的减少和疫情后期的激增;消费者线上和线下购买方式的在疫情过程中的转换(初期线上增加、后期线下增加);工人对线上工作、居家办公意愿的加强等。这些情况会引起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变动。货币和财政政策对这些行为变动产生了影响。这些短期变动如果不能恢复正常,可能引起人们长期行为的变动。例如人们变得懒惰,劳动供给减少;人们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兴趣发生变化,一些工作出现长期的劳动力短缺。这些长期变动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均衡产出和通胀率。
 
这种疫情变化引起的经济波动和价格水平的变动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这种不平衡比原来认为的要长,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它引起人们对供求两方面政策的力度和影响进行重新检查和反思,检测疫情中供求的相对变动程度,探讨疫情中供求政策是否平衡。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影响需要疫情变化过程中的供求平衡,需要更细致地设计宏观政策,制定一套统筹协调供求的政策。
 
张帆,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