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新闻

【北大国发院EMBA专访】赵庆磊:一个创业者的螺旋式人生

 

 

2020年因突发的疫情,北大国发院EMBA同学之间日常的学习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E19班发起北大国发院EMBA专访之“同学说”活动,用线上采访或对谈的形式,记录并丰富这段同窗共读的美好时光。

 

他们希望通过此项活动,

 

记录成长,用文字记录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与心路体验,留待多年后回望,将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财富;

 

沉淀与升华,让每个人拥有内观自我的机会,走进自己的内在世界,实现自我的沉淀与提升;

 

增进同窗之间的了解,透过这些文字记录,每个人得以走进他人的世界,加深彼此的了解,拓展彼此的认知边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访谈主要围绕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与家庭生活三个维度展开,通过简单精悍的问题,一窥每个人内在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展示其不可复制的人生旅程。

 

本文的主人公赵庆磊是北大国发院EMBA中的“连续创业者”。从学生时代的推销BP机、倒腾色拉油、攒卡拉OK系统,到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东奔西突、屡屡受挫,赵庆磊于摸爬滚打之中日夜探寻着创业的真谛。

 

步履匆匆之间,他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他从江苏来到北京,来到北京大学,来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大师身边聆教的日子里,在与同学切磋碰撞的岁月中,他不断汲取着养分,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户,看到一个个崭新的世界。

 

取舍之间,他找到人生新的目标了吗?他的答案是什么?

 

小米科技CEO雷军曾在某公开讲话中表示,“创业不是人干的,选择创业就选择了痛苦的人生。”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赵庆磊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回望自己近20年的创业历程,有成功,有失败,跌倒了,爬起来,这一路并不轻松。但于他而言,创业是宿命般的选择。自从选择创业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创业者的人生,从来都不会风平浪静。

 

在庆磊的人生字典中,从来没有替人打工一说。这不仅与他出生的家庭环境有关,更与整个江浙一带浓厚的经商氛围不无关系。

 

庆磊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出生在江浙一带典型的经商家庭,同北方浓郁的以考学、进部队出来后争取进机关或者国企的的氛围不一样,父母早在80年代下海经商,是中国下海经商浪潮中最早的一波弄潮儿,也期盼这唯一的孩子能学点手艺,以后能做个买卖养活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赵庆磊很早就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有了清晰的认知:学门手艺,做个生意,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了。

 

15岁出门求学,异地他乡的学校里,庆磊开始了自己创业前的“试炼”。学生楼里挨个宿舍拜访推销BP机,给小师弟们传递亲情和爱情都需要及时的了解和沟通;在获悉身边同学家里的餐饮连锁还在用着传统的菜籽油后,他又试着把来自台湾的二次压榨色拉油倒腾进来;小试牛刀后又拉上几个同学合伙把运输车队临近报废的卡车卖到了最需要车辆又最节约的乡镇企业里。就这样在收获了学习分数的同时,他也完成了对生意的初步探索:生意就是不断的生出主意。

 

而奠定他后来事业基础的是来自于临近毕业时,他在宿舍里自己攒出来的一套卡拉OK点歌系统。利用自己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技术优势,帮别人做了一套卡拉OK点歌系统挣了9000元。这笔在当时相当于工薪阶层一年工资的巨款换来了毕业前同学欢聚的一场远足,此时挣多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他隐约找到了商业的本质:要结合自身禀赋优势探索商机发展成事业。

 

这一单成功后,庆磊开始结合自身做了更多尝试。他“我没去想过我要做什么行业,市场上缺什么资源,我就去找什么资源。身边有什么商机,就做什么样的生意,没有商机,想办法组合资源创造商机”学生时代历练出的资源整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至于选择什么行业切入等,此时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从不为干什么发愁,他觉得先去干就是了。

 

 

 

创业不停,终成螺旋式人生

 

现实是骨感的,真正创业后,赵庆磊才逐渐意识到创业的艰难以及社会的复杂。

 

不同于学生时代的一帆风顺,庆磊踏进社会后生活慢慢拉下了面具的伪装,第一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2日。创业伊始即碰上SARS,艰难熬过去后举步维艰,陷入了连续亏损,这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同学生时代不一样,学校创业从没考虑过应收应付问题,而社会上人心的险恶远远超出当时刚刚过了23岁生日庆磊的想像。为收回早已应该给付的应收账款,庆磊凌晨四点赶到杭州上市公司园区门口堵门要钱。扯了横幅,穿了血衣,前胸写着“杀人偿命”,后背描着“欠债还钱”,颇有一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架势。带着大学毕业证书以及与对方公司往来合同等文书,庆磊在客户集团园区门口耗了一天,逼得保安一天打了7次110报警电话。

 

“实在是被逼无奈,钱要不回来的话,公司就没了。当时警察来劝我走司法程序,可是走法律程序得一年半载,我的公司等不起。”回忆起当时自己在园区门口被上百人围观“舌战群雄”的画面,赵庆磊既觉得好笑也有几分心酸,人生的课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象牙塔里不曾学会的,踏进社会后终会补齐。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2009年,赵庆磊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主营钢贸业务,2013年开始涉猎地产金融板块,17年又创办电视栏目,年轻时历练的商机把握和资源整合能力此时却成了个人事业上的拦路虎,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在看到房地产形势的一片大好,担心机会稍纵即逝的庆磊急切地将触角伸向了地产金融。很不幸,在他刚刚接盘一个月后,原来的合作开发商就宣告破产,与之相关的土地、楼盘等资产均被查封。由此遭遇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挫败,损失巨大身心俱疲,一夜间白了头。

 

从小到大,从大到多,又从多回到小,事业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尽管当时花了数年时间才从阴影中走出来,但现在的庆磊早已释然,并感谢那段经历教会自己成长。他开朗地表示,“我常常觉得,人生是螺旋式上升的,而我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最后它们都化作我成长的阶梯,让我爬的更高、看得更远。”

 

求学北大,寻找人生新目标

 

二十年来的创业历程,庆磊步履不停,但有个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他: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为了这个难解的题,这个自称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江苏的人,来到了北京,试图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个人思维和认知的形成常常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不同的环境衍生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不同的认知体系,我希望能跳出固有的环境,去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后半程的意义,这是我来北大的最大目的。”

 

“最初我是学着卖别人(资源),然后学着卖自己(禀赋),接着学着卖我们(团队),现在来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追求梦想。”

 

除此之外,赵庆磊来北大另一个目的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作为2个男孩的父亲,他深知父亲的角色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因此他始终将家庭放在第一位,是少有的以家庭为优先的创业者。

 

来到北大后,赵庆磊直言自己收获颇丰。这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扇窗。透过这各式各样的窗口,我看到了世界的更多面,开阔了眼界,也有助于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同学之间的交流刺激,不仅让我无形中汲取到许多新‘养分’,同时也学会更好地‘取别人之长,舍别人之短’。”

 

年轻时秉承着最穷无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的意志,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经历过人生的高潮低谷后,如今在朗润园的滋养熏陶下,庆磊慢慢领会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真谛。求学的同时庆磊开始对经营业务做了减法与调整,把电视栏目制作公司、投资公司等都做了关停,只保留以信息工程、钢贸为核心的业务板块,并在就读北大走进朗润后积极拥抱互联网,增加快消品电商业务,牵手国电、碧桂园、荣盛、鞍钢、汇源等知名品牌合作共赢,形成了以工程、贸易双轮驱动在TO G、TO B、TO C市场攻城拔寨。和几年前相比,公司的营收下来了,利润提升了,人员减少了,管理简单了。“小一点没关系,不贪图规模,要讲究质量,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得学会创造客户价值。”他尝试着和自己和解,不再盲目追求事业上的新高,因为他早已知道每攀爬上一个台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他比年轻时更稳重也更懂得取舍了。

 

接下来,赵庆磊即将迎来创业的第三个十年,他想给自己找一个新目标,困难一点都没关系。“我已经习惯跟困难共生了,也习惯了各种挫折、打击。经历那么多以后,我真心觉得人生是一段旅程,不管遇到什么,成功、挫折都是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奋斗不是一种样子,不用向世界呐喊,把那股志气沉在心底,慢慢用行动去释放,用结果去证明!”

 

期待他早日找到自己的新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