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新闻

【优秀论文作者说】屠博:毕业论文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

 

题记:

 

2021-2022学年EMBA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从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参加答辩的论文中评出,由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讨论通过,并最终由BiMBA学术委员会核准。获奖论文是本学年参加答辩的所有EMBA论文最高水平的代表。

 

《优秀论文作者说》系列文章主要分享获奖论文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

 

相信在读EMBA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企业家和高管也可以从中窥见国发院EMBA项目的教学风格、国发院EMBA学生的学术风采。

 

 

论文作者:北京国信中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北大国发院2022届EMBA毕业生、2021-2022学年“EMBA优秀毕业论文奖”获得者 屠博

 

论文题目:《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中的风险评估——以南洋股份并购天融信股份为例》

 

屠博(左)、张维迎教授(右)

 

 

以前虽也写过硕士论文,但因是理工科背景,整个论文基于实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现有理论的哪些方面,相关的科研工作更接近于纯粹的理论验证。

 

本次EMBA毕业论文从2021年9月开始到2022年5月正式定稿,整个写作过程持续了近9个月,选择的案例是国内并购“天花板”级别的“南洋股份并购天融信”一案,论文对该案例前后五年的方案制定以及执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商业模型和运作逻辑进行了提炼,也提出了方案升级的思路,此次的研究更接近于从实践结果中归纳总结规律和理论。

 

下面从写作、提升以及改变认知三个角度对毕业论文过程以及国发院EMBA的学习生活做简要的分享。

 

1、过程:六次大大修改,数十次小修订

 

选题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比较为难的事情,刘晓丹老师在课上曾评价同学们卧虎藏龙,在课上分享的案例都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大案,多番思忖后,考虑到亲自操作的案例或由于行业原因或由于保密原因不适宜公开分析论证,便将已经写好的论文提纲推倒重来,最终选择了相对柔和且正向的公开市场案例。

 

题眼选择的是“风险”,黄嵩老师在课上曾经提问过“提到金融会想到哪两个词”?答案是“风险”和“收益”,而“风险”要排在“收益”之前,在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并购过程里,本次毕业论文也按照了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多有所得。

 

论文经历了六大版本,数十小版本的修订,黄卓老师在整个论文成稿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意见和帮助,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意外的感受到了写作的成就感,每次黄卓老师给了修改意见之后,我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进行修订,而在此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论文的质量又上升了一些,如此往复几次后,最终有些成稿的段落自己读了几遍也觉非常满意。尤其在理论方面所获更多,“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普遍性,但是我们过去的职业经历都专注一事一议,专注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而在黄卓老师的指导下,我得以沉静下来研究这些商业外壳下的共同点。

 

论文初稿完成时已经是今年3月份,由于研究的是市场公开案例,初稿中为表述清晰而引用了大量的法规和案例原文,因而查重和修改的环节十分痛苦,最终忍痛删除五千余字方才达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精简之后的论文仍然能够做到言语达意,也认识到以往的文字表达功底还是存在欠缺的。

 

2、提升:论文内容是“财富之源”

 

答辩前曾与同学笑谈,此次准备的毕业论文内容可以被称为“财富之源”,这主要是由于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获得了两点提升。

 

(1)加深了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并购案例操作范式的理解

 

本次论文选取的案例在国内资本市场中被称为“类借壳上市”,之所以有个“类”字,是因为典型的“借壳上市”异常艰难,2008年至今全国仅有219单,我有幸参与了其中2单,也经历了其中的过程艰辛,而即便加了“类”字,成功的概率也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许多上市公司为了炒作股价而并购,而监管层对此深恶痛绝,导致政策总体趋严,而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能够成功突围的少之又少。

 

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存在,我们有时会将突围而出的案例认定为偶然现象,或许也会进而在对相关案例复盘后认为成功不可复制,但按照宫玉振老师的“道天地将法”角度重新解析后发现,“南洋股份并购天融信”一案的高明之处在于棋手走一步看五步的布局,并几乎将方案做到了“0信任”的极致。

 

本次案例梳理时,我专门翻出来周宏骐老师《商业模式创新与重构》的课程讲义,把此前忽略了的能够成事的一些必然性要素进行补完,而后专程与我曾参与的借壳上市项目的CFO做了讨论,原来国内资本市场中成功的并购案例可能都遵循了同一套操作范式。

 

答辩时,胡大源老师很敏锐的问到,是否能够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研究出股价与论文中提到案例在各节点性事件之间的联系。这其实是要从并购事件的诸多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丝确定性,虽所涉要素过多,但我相信如有机会与该案例中的操盘人深度研讨,或许是可以得到让并购方案得到更大程度实现的可能性的。

 

(2)提高了叙事的逻辑性

 

EMBA在读期间,我们E19班级发起了“同学说”的活动,旨在以访谈的方式加深同学们的相互了解,我在当时接受李生延和屠宏伟同学的访谈时还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自己业务端的内容以及对戈赛的感受,但经过毕业论文的准备,我得到了从稍高一点的视角进行叙事的心得,而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待事情的发展逻辑。

 

论文初稿完成后,写作的惯性让我产生了继续用文字整理以往工作经验的想法,于是也应邀与同行业朋友共同撰写有关投资、投行的书籍,而在准备文字输出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直在胸中集聚的具有批判性或自认为具有影响力的想法在流诸笔端时却似乎不合逻辑,因而会重新对以前的一些观点进行复盘和修整。

 

或许是因为我们之前身在局中之时并没有把事情想的太清楚,而当仅是靠头脑回想时,感性的画面感的会更加深刻,而在写出来时,理性的逻辑的表达更为顺畅。于是,我把时常能够认识到不足,也能感受到进步,作为在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里得到的第二点提升。

 

3、蜕变:爬上开悟之坡

 

来到国发院是缘分也是福报,认知世界的方法改变是让我受益终身的。在读书期间第一次听到了“达克效应”,大意是说人的认知大多会经过无知之巅、绝望之谷和开悟之坡的过程,而来到商学院期望继续进修的人又比较多的处于爬坡阶段,爬的便是这个开悟之坡。

 

另外,戈壁挑战赛是过去的3年里必须要提到的里程碑事件,在第一年参赛和第二年做后援服务的过程中身体和思维模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变。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参加戈壁挑战赛,认识到先成为团伙,再成为团队的重要性,而许多时候,我们总喜欢跳过“团伙”这样的松散步骤,而希望能够直接打造成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团队,而这样的想法在商业领域却往往适得其反,经历一起挣扎求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战斗情谊或许才是形成凝聚力的源头。

 

王超老师在课程中不断提到VUCA,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感受到了当下世界的不确定、复杂或者混乱不明,过去的3年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历史性事件,而无论愿与不愿,我们都已经成为了这段宏大历史的一部分,而这种历史感也是我以前所不具备的。

 

来到国发院学习期间,有许多课程从宏观角度为我们传达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前沿观点,而作为最后一课的毕业论文则是回到最初,用一节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引导我们对过去所学、所想进行归纳总结,为继续成长、前行积聚力量。最后,引用《尘曲》中的一句与大家共勉,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