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新闻

【优秀论文作者说】瞿娜:学习是破除固步自封的良药

 

题记:

 

EMBA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由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讨论通过,并最终由BiMBA学术委员会核准。获奖论文是该学年参加答辩的所有EMBA论文最高水平的代表。

 

《优秀论文作者说》系列文章主要分享获奖论文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

 

相信在读EMBA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企业家和高管也可以从中窥见国发院EMBA项目的教学风格、国发院EMBA学生的学术风采。

 

论文作者:北大国发院2022届EMBA、2021-2022学年“EMBA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丹麦灵北制药市场销售副总裁 瞿娜

 

论文题目:《医药行业新形态下的适应性组织搭建》

 

一、您的论文为什么选择这一主题?

 

我选择以医药行业新形态下的适应性组织搭建作为论文主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行业视角看,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政策的演进,特别是带量采购政策对整个行业和每家公司的影响都很大,随之整个医药市场的竞争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剧。加之新冠疫情在过去三年的反复肆虐,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与此同时,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和疫情下医生和患者新的行为偏好又为医药行业破局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在VUCA环境中奋斗的医药人,我希望躬身入局,勇敢地直面挑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探索并打通一条在医药行业新形态下搭建适应性组织的可行路径,并借由这一可复制模型,为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改变,实现从远见到行动的战略闭环。同时,兑现我们对患者和医生的承诺,真正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其次,从公司视角看,作为企业的高管,销售市场负责人,我有很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引领公司实现业务和组织的敏捷转型,增强应对变化的韧性和竞争力,同时,真正激发组织和人的潜能,引领公司顺势而为,化危为机。论文撰写的阶段,正好与灵北内部推动适应性组织转型完美重合。且有在这方面非常杰出的导师辅导。

 

我能够结合EMBA所学,从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流程优化、人才和组织赋能等五个维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同时扎实落地的变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借由论文撰写的机会,可以让自己从忙碌中沉静下来,将实践经验进行沉淀、萃取和反思,形成可借鉴,同时也将根据变化不断迭代的适应性组织转型模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二、写论文的过程是否让你对原来的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比如原来没有想清楚的一些管理问题,在写作中想得更透了?

 

在论文的撰写,打磨和实践过程中,我对战略协同、敏捷与数字化转型,以及终身学习和认知升级有了更清晰和透彻的理解:

 

首先,在帮助组织进行适应性转型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完成了从人力资源负责人到销售市场负责人的跨越,这一变化促动我换位思考,打通HR和业务的任督二脉,将战略、架构、流程、人才和组织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非独立的模块,这也强化了我对系统思维和协同增效的理解。

 

具体来说,我逐渐明了战略中的变与不变,既需要扎根六大目标的核心稳定,也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引入的动态决策机制。这就需要组织设计更加扁平,灵活和协同,流程进一步精简和重塑,人才和团队被充分赋能,而组织,流程和人的要素,又将持续地影响战略落地,驱动变革与创新。

 

其次,作为将敏捷导入组织的践行者,经由论文理论综述的全面梳理和数字化创新项目的实践,我对敏捷的原则和精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察。

 

特别是以下几个领域:

 

1)以客户为中心:在数字化赋能项目中,在最开始即邀请终端客户即一线销售参与业务流程的梳理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以确保我们的MVP-最小可行产品可以跑的通,真正满足他们的期待;

 

 2)授权决策:相信群众的智慧,充分赋能产品负责人和敏捷团队放手去做,根据市场数据和一线的洞察进行决策,团队集思广益,共创解决方案;在卡点处,帮助团队清除障碍,指引方向;

 

3)持续迭代:创新的数字化项目是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经历“雾”“卡”是常态,对模糊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以双周为时间盒进行计划,冲刺,演示和复盘,定期从利益相关方收集反馈,并持续迭代。产品日臻完善,也更能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终身学习,认知升级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永远保持好奇和空杯心态,去聆听一线的声音,去感知趋势的变化;时刻保持觉察,自己对比上个季度,上一年是否有成长和认知的突破;是否有将觉察到的洞见,付诸实践,并从中复盘,持续迭代升级。

 

 

瞿娜作为毕业典礼EMBA学生代表发言

 

 

三、写论文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我所在公司在当前医药行业变化下为了提高组织效能所做的一系列组织变革转型。一家公司的组织变革问题从来都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战略层面、组织层面、人员层面等等有非常多的实践内容,而如何用一篇文章将这些变革进行成体系的系统化说明,是文章写作时的一个挑战。

 

其次,关于适应性组织的理论在全球都是迭代演变中,国内更是比较新的概念,没有太多可借鉴。此外,在EMBA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论认识,这让我对于这篇论文似乎有太多可以切入和阐述的方面而不能确认哪些是最关键的因素。

 

面对这个情况,我首先需要梳理文献理论和实践的比重,以适应性组织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对应的理论模型来结合我们的实践内容来进行阐述。在初稿的内容里我放入了很多的研究角度,介绍了大量的实践成果,论点呈现比较分散,论据和结果的逻辑性不够严谨。

 

之后依照初稿的内容,我一方面和导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在她的指导下,我将文章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提炼,据此在多个研究角度中成功总结出我的核心观点——从适应性组织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我和公司的同事们进行了大规模访谈沟通,

 

无论是这篇文章的研究还是这段充满意义的学习之旅,都说明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到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结果无形中会导致我们固步自封而不自知,而学习正是破除这一困境的良药。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于适应性组织的理论实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而通过这两年的学习,我对于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地认知。行而不辍, 履践致远,我们都应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