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新闻

学宏观,做独立思考的北大人——北大国发院EMBA《开放宏观经济学》课程侧记

 

北大国发院是国家认定的首批高端智库。在2022年发布的《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1》中,北大国发院荣膺全国智库第二,高校智库第一。

 

作为“智库中的EMBA项目”,北大国发院以其强大的宏观研究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高管前来学习。在这里,他们跟随智库专家研读宏观政策、前瞻经济形势变化,站高望远,未雨绸缪。

 

告别“人云亦云”

 

要真正“读懂宏观,顺势而为”,EMBA学生选修课列表有一门是“必修”课——卢锋老师以近二十年心血打造的《开放宏观经济学》。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开放宏观经济学”?

既然社会上有那么多宏观经济专家、学者为我们分析经济走势,企业家还有必要亲自上阵,弄懂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复杂关系吗?

 

对此,卢锋老师认为,

 

“既然来到了北大,希望大家以后对宏观问题不再人云亦云,似是而非。”

“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这些问题和企业经营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宏观现象会成为企业预测行业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的重要背景信息”;

“在疫情流行及地缘政治危机作用下,宏观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企业决策必须科学理解宏观经济形势,才能更好把握未来趋势。”

 

老课新知:关于疫情、俄乌战争那些事儿

 

《开放宏观经济学》卢锋老师讲了近20年,但每次讲,他都好像在上一门新课,充满激情。这也确实是一门新课,因为宏观经济时时都在变化,总有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和企业家的关注。

 

俄乌战争这个远在欧洲的“新现象”,让卢锋和国发院其他的宏观金融老师非常关注由此而起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企业家凭着经验,可能了解到俄乌战争对能源价格的影响,而专家的分析就涉及到了战争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在海外的储备资产还安全吗?美欧制裁俄罗斯,对中国有哪些启示?战争变局下,企业应如何准备?

 

疫情下中国近20%的青年失业率同样令国发院卢锋等宏观经济学家忧心忡忡。但忧心忡忡只是情感上的,作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要从理性和学理的层面上把握问题的实质。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这些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如同一副眼镜,帮助企业家看清了经济变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和作用原理。

 

“有时经济学界的新秀也可能做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因为现实总是在提出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连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也未曾接触过。”卢老师鼓励同学们勇于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要囿于专家所见。

 

在北大,除了聆教,还要“操刀”

 

开放宏观好学吗?

 

对于在商场上征战已久的EMBA来说,可以说,既“好学”又“不好学”。

 

“好学”是因为,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不同程度上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家对宏观现象多多少少有一些感知:货币政策松一松,从银行贷款就容易一些;人民币一升值,产品出口又兴旺起来;

 

而“不好学”是因为,开放宏观那么多问题,企业家最应该关注哪些?社会上各门各派的宏观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究竟孰对孰错?看似名头都很大,貌似都有一个分析框架,但谁才是真正的有理有据?有些在西方发达国家适用的宏观研究结论,为何在中国就不灵了?

 

卢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是一方面“授人以渔”,把宏观判断的理论框架介绍给同学们;

 

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同学们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寻自己的答案:卢老师为各个小组遴选了我国经济增长、美国2021年大通胀、疫情期间我国就业形势、出口与顺差增长、人民币国际化以及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表现等6大“专题研究选题”。

 

这些专题设计都紧扣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其中既有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关注,又有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既有对中国疫情新问题的研讨,又有对美国通胀新现象的探究。同学们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镜头忽而拉长,忽而变短;忽而对准国内民生,忽而又放眼海外风云。

 

为了不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小组讨论之前,卢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以及自己多年积累的专题文章,引导同学们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另外数据用excel表格方式提供,启发同学们根据自己理解处理数据说明和表达分析观点。

 

正式开课之前,卢老师在教务和班主任老师协助下,专门开了一次视频课,在线上为每组同学答疑解惑,帮助大家一开始就找准小组研究的方向,把握研究的要点。

 

“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事实、原因、对策。

把事实搞清楚是比较难的;

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事实,更需要锐利的眼光;

如果能把事实描述到位,分析透彻,那么对策就会比较靠谱”。

 

面对缺少经济学基础的同学的“怯战心理”,卢老师调侃道,“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正是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上这门课才边际收益最大!”

 

他鼓励大家回归到基础的逻辑和经验事实,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和经济学的概念、分析框架,厘清问题、找到根源、给出政策建议。

 

以终为始——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就定好了在最后一堂课上展示研究报告的目标,并为此做充分准备;同时,他们还要点评另外一个小组的专题报告。这就需要每个人对两个宏观经济专题做深入研究,才能在展示环节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

 

最后的展示课上,同学们已经从人云亦云走向了独立思考,并学会把自己的企业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宏观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后,有同学感慨道,

 

  //  

“太感谢卢老师了,初坐教室时,我们好比站在‘宏观经济’门外,怀着想窥探奥秘的期待;

 

结束课程时,发觉我们已迈进门槛,脑中已有基本结构和一定思考的框架。

 

我很幸运报了‘宏观经济’这门课,月余间与全组伙伴共同学习,充实而紧凑,满满的收获!”

 

(张彤 撰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