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南当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Part Time15级。曾就职于奥美、尼尔森、国家机关、互联网创业型企业,同时,还是一个四岁半男孩的母亲:段南的好奇心和沉静的安全感,让她不断探索、尝试体制内外的世界,在32岁,她拥有了丰富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
段南当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Part Time15级
曾就职于奥美、尼尔森、国家机关、互联网创业型企业,如今就读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同时,还是一个四岁半男孩的母亲:段南的好奇心和沉静的安全感,让她不断探索、尝试体制内外的世界,在32岁,她拥有了丰富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
安全感,说到底还是有一种安全感
段南描述自己是一个“探索型的人”。毕业后就在外企工作,她对体制内的世界有好奇;即使从小看到父母身处其中,也要自己亲身去经历。
带着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法,段南第一次离开尼尔森,考取了公务员。选择的职位,一看就是她的风格:极地考察。在那里,她曾带领10人以内的科学家、院士,进入挪威斯瓦尔巴地区,驻扎北极的黄河站,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
说起这三年在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经历,“价值观的碰撞”,她脱口而出,很坚定;在给单位带去新鲜价值观的同时,也改变了她作为公民的看法——对体制内规则更尊重,对政策更敏感,对国家的行政能力更有信心。
她看到了非常多极为优秀的年轻人卖力的工作。然而常常加班熬夜、薪水却很低的现状,以及体制内固有的局限性,段南判断,没有极高的对国家政治参与感的需求、信念及热忱支撑,体制内,不是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体系。恰逢老东家召回,段南又选择回到了尼尔森。而这次尼尔森不再让她做数据,而是和客户沟通,尤其是弥补了和体制内客户沟通的问题。
除却一颗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心,在她的内心深处,段南其实一直有种深深的恐惧:“世界变化太快,如果我不总跟着最新的东西去学习,会变成一个社会不再需要的人”。这种恐惧,促使她不断地换行业、换工作。
互联网大潮来袭,作为可快速获取的大规模数据来源,段南感受到其对数据行业冲击很大,然而,尼尔森却迟迟无法开展这方面业务。不愿错过大势的段南,选择第二次离职,进入了AdMaster,一个数据时代的国内互联网创业型公司。
这里,“你不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需要跑前跑后,以保证“流水线”的顺利运转——对接客户时,要扮演数据、互联网技术专家,在技术工程师面前,又要扮演商业洞察专家,“两手要伸得非常长”;互联网行业节奏又很快,产品每月都要更新。段南坦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她却很享受这份工作。因为恰恰是这些,让她摆脱了与时代脱节的恐惧,重新找回了安全感。
段南对趋势环境有大主意大判断,每个选择节点的背后,也有她对自身的“小”主意“小”判断。申请到BiMBA商学院来念MBA,是因为自己的纯文科背景,在工作上开始显露局限性。比如,“看不懂财报,到了一定级别,是不行的”。想把工作“做懂”,而不再是没有太多概念地执行,段南感觉自己需要一个知识补充。
BiMBA的offer和AdMaster的工作机会同时到来,她决定延迟入学,花一年时间体验新兴的行业。回头来看,这个决定“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创业型企业带10-12人团队,体会过扁平化管理、在流程两端跑前跑后的难处,在理解管理学的理论时,她可以轻松从头脑存档里,调取生动鲜活的案例。
当被问及是什么使她敢于做出跨度较大的职业选择时,段南说:
“安全感,说到底还是有一种安全感。”自信无论如何工作总还是找得到的,问题无非是,什么样的工作而已。
段南追求工作的广度,及换算而来的经验、见识。对于工作的高度,她说,你能做多少的事儿,大家自然会把你抬到多高。她不会预设高度,规定自己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达成;也不太与别人比较,相同的年龄,薪水和级别要高过多少人。却能看到她由内而外、自发地打破舒适区,不断自我革新。“安全感”,大概由此而来。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家庭,对段南而言,分量很重。
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奥美,连续工作72小时是经常的事。广告圈内人,大多要做出类似的取舍:把时间安排在想成就的事业上,过一种极度个人化的生活。
“没办法对家人尽责,我不能接受,这个责任我一定要尽。”即便同事、上级享受着很多人定义的成功,高薪,光鲜,段南会觉得,现在这种有时间和儿子一起,跑到广场上,光着脚丫踩喷泉的生活,让她离自己认可的幸福、成功,更近一步。她说,这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人可以给幸福定一个标准,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对于另一半,段南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生活伴侣。“尊重你对人生的设想,相信你的能力,在很多其他人看不清、甚至你看不清、他也看不清的时候,能陪你做出一个决定来。”
她从机关辞职的那阵,家里压力非常大,长辈不能理解,两边的父亲甚至都不愿和她说话。而丈夫只是反复问段南,是不是真的想好了,这么做会不会真的开心。即便自己也不太明白她的决定,得到了段南肯定的回答,他依然选择支持。
回到企业后,在她需要全心投入工作的时刻,丈夫承担起了那份家庭责任。不同于“父爱是沉默的”这种性别固有印象,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他愿意细听倾诉,耐心开导,且做得很好。
关于女性和男性的定位,段南说,只要两个人能互相支持,把这摊事儿合理分工好,就可以了。抛除所谓女性应是平和稳定的,男性是具有进攻性的、进取的、承担风险的,这种默认的性别形象的概念,“任何人,都能选择成为任何角色”。
当周围女孩子被父母催婚,纠结是否随意找个人,就这样过了的时候,段南会这样说:要么自己做自己的伴侣,信得着,否则等待一个真正的能够跟你互相扶持的人出现;生活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两个人不能相互支持,组建一个家庭会比一个人更辛苦。
被问到在个人发展上遇到过哪些挑战,她说,无非两点,找到一个真正的生活伴侣是其一,更困难地,是认清自己。
在群体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社会定位,段南拿课上做presentation举例:只有当善于收集资料、流程管控、演讲展示的人主动承担相应工作,各安其位,效果才会最好。思考“我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选择“对这个世界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也要想清自己的热忱在哪,为了什么样的工作内容,“熬夜也不觉得累”。
“趁年轻,多体验,多看书”,是段南对还在路上的女孩的建议。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分析型”的人,通过书中对世界的映像,能有效获取信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而她坦言自己是“体验型的人”,需要很多的社会体验,来帮助认识自己。
不记得来自哪部电影了,段南说她前两天看到一句话,特别喜欢——“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