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MBA新闻

【北大国发院MBA学生大使分享回顾】无处不在的金融投资及疫情下的一些思考


北大国发院MBA学生大使分享的第三期由金融投资组的学生大使们为大家带来金融行业的主题分享。金融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金融投资已经与银行信贷一样共同成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最主要的资本来源。本期分享结合疫情时期的特殊态势,和大家交流“无处不在”的金融投资及疫情下的一些思考。

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MBA中心主任刘长艳老师做了开场致辞。她表示,金融是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的话题,很多同学也在考虑向金融行业转型。新冠疫情以来各行各业都经受着巨大的影响和考验,金融行业也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变故。国发院一直致力于扩展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BiMBA的课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BiMBA的教授和教学都在践行学院的传统——带领同学们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希望在对于当前局势的判断和未来职业的思考上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此次参与分享和线上答疑的学生大使主要有:

  • 陈佳晨,北大-UCL MBA 19级全日制班学生,曾就职于汇丰银行证券服务部
  • 陈维,北大-UCL MBA 19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兴业银行
  • 胡亦奇,北大-UCL MBA 19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湖南广电芒果基金
  • 蒋锵,北大-UCL MBA 18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北京鲲鹏金科控股有限公司
  • 郎一如,北大-UCL MBA 19级全日制班学生,现就职于Shambhala Capital Inc. 
  • 马怡婷,北大-UCL MBA 18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 宋依然,北大-Vlerick MBA 19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远毅资本
  • 田甜,北大-UCL MBA 18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普华和顺集团
  • 赵鹏,北大-Vlerick MBA 18级在职班学生,现就职于某基金公司

赵鹏:新冠疫情下新能源产业今年的走向

作为第一个分享者,赵鹏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整体影响。疫情可以说为经济带来了多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国经济虽然拥有较强内需韧性,但由于整体局势变化巨大,在总供给和总需求都在下降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遇到了较大问题。

不可忽视的观点

1. 央行竞相宽松 - 资产荒 - 拥挤交易 - 价格暴跌 - 金融机构遭受重创

2. 疫情影响 - 非金融企业的财务困难或流动性困难 - 盈利和估值预期的双重下调 -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财务安全

3. 周期性救助 - 刺激宽松政策

赵鹏提到了孙明春先生在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国家发展系列讲座”旨在为MBA学生与国发院的名家名师、及各学科领域专家等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方面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与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帮助学员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的一些重要观点:首先,全球各家中央银行都在放宽货币的流通性,这有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下行的资产荒,进而带来一些拥挤交易和踩踏交易,一旦基本面发生变化,价格的暴跌将使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其次,展望中期,疫情对非金融企业的财务困难和流通性困难带来了更长远的影响,企业盈利和估值预期双重下调,金融机构在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财务安全都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最后,站在中到长远期的角度,全球央行的宽松型政策将会在中远期后带来经济形式的逆转。

作为资深从业者,赵鹏为我们介绍了新能源行业的情况。具体而言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特性一是运用新清洁能源技术代替传统石化能源,二是作为战略新兴行业,在前期都是商业不经济的,必须通过政府补贴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价格的下降,逐步实现商业的可经济。新能源发电属于能源行业,未来现金流预期相对稳定;而新能源汽车属于交通耐用消费和制造业领域,对科技的依赖更大。相同点是,投资者均需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的边际影响和趋势化影响。

新能源发电分为光伏、垃圾和风电,其中光伏在中国已经形成一条非常稳定的产业链,与其他国家而言,在能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拥有优势。随着18年5月中国国家发改委电力平价上网政策出台,光伏发电大幅降低了成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由于新冠疫情以来,国外需求显著下降,行业发展存在一些阻碍。垃圾发电行业国内处于内部竞争和内部发展的状态,但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垃圾发电相对光伏而言具有更稳健的财务表现。短期来看完全实现平价上网的可能性较小,但补贴政策取消的难度也比较大。相对而言,赵鹏对于风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更为悲观一点,因为2020年风电行业将实现全部平价上网,对企业的出清和价格的下降带来显著的推动,技术竞争力有限的企业将被淘汰,同时由于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提高,在储能侧对电网带来较大影响,很多公司要求风电项目必须配套储能项目,这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资本开支。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今年的走势则更为良好,但整体而言赵鹏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持悲观态度,主要原因是中国错失了一季度生产和销售的旺季,欧美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未来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实现商业项目车型的推广,以及国内政策的支持,行业中长期的发展值得期待。同时,汽车的充电桩环节、电池回收环节和智能汽车相关芯片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瓶颈。

宋依然:疫情中的数字医疗产业观察与思考

在分享的一开始,宋依然为我们介绍了数字医疗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但由于医疗行业对安全性、合规性的要求更高,从业者相对保守,国家政策也较为谨慎小心,数字医疗产业的发展一直未能取得较大成绩。但数字化不可逆,新冠疫情以来,就医环境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医疗的用武之处,国家政策也逐渐放开。宋依然从产业不同利益相关方切入,详细分析了疫情以来行业的发展优势和主要困境。

从患者和公众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疫情期间公众对于疫情相关内容的关注度非常高,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得疫情的最新情况和健康知识、防疫手段等,这些内容吸引了大量流量;另一方面,可以说数字医疗产业借助疫情完成了深刻的患者教育——患者的在线问诊量达到了历史峰值,并且在疫情后得到一定保留。

在医生的角度,一方面大量线下的学术活动受到疫情阻隔转移至线上,加上疫情相关研究的快速推进,医生、科研人员等相关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突破国界的沟通和交流,并逐渐接受了这种线上的专业知识获取方式,这种方式将在疫情结束后得到一定保留;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医院病人流量大幅下降,在大型医院情况尤其明显(跨省跨地区的患者就诊量大幅下降),医生收入压力明显,从而主动寻求线上的医患服务途径。

从医疗机构角度而言,互联网医院的建立空前繁荣,但由于医院内部权责划分难和医院对于线上平台的运营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互联网医院的建立和运营仍存在较大障碍。与之相关的二级产业,如药械企业等,也开始重视和积极开展平台化尝试,以寻求商业模式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数字医疗产业的紧急建设中,以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们表现出很强的应急事件敏感度、人财物调配能力以及运营能力,长期来看将称为产业发展最大的红利收割方之一,给传统的行业建设者和创业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

胡亦奇:你所不知道的MCN产业

MCN,即Multi-Channel Network,是以网红经济运作为商业模式、持续进行专业内容生产和输出以实现商业变现的产业。面对这样一个大家可能有些陌生的行业,胡亦奇为我们举了几个耳熟能详例子:在2019年的双十一当天,淘宝主播薇娅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实现了27亿的成交额,李佳琦也以同样方式实现了超10亿的销售额,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基本等于国内顶尖商业圈朝阳大悦城一年的销售额。以拍摄美食制作视频为主的李子柒,是Youtube上唯一超过一千万订阅数的国内IP,订阅数超过了CNN、BBC等国外主流媒体。

作为文娱行业的资深投资人,胡亦奇先从发展历史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这个仅用十年时间便走入公众视野、乃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新兴”产业。它始于2009年的微博诞生,在图文表达的盛行和平台的支撑下,人们的目光从传统媒体逐渐向自媒体倾斜。在2016年,“短视频”这一表达形式兴起,抖音上线,背靠着头条强大的流量和营销体系,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迅速地占据了市场和消费者们的碎片时间。同时,许多直播平台也逐渐兴起,整体产业开始形成,吸引了资本的关注,许多一线基金开始投入产业。

到了2019年,直播带货这一销售模式爆发,将MCN产业从文娱行业内部拉升至社会现象,尤其在疫情期间,大家更显著地关注到了这个已取得巨大发展成果的行业。能在十年间取得如此大的发展,胡亦奇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从流量蓄水到商业变现,这一过程在许多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发展中都可以看到;二是新的智能硬件出现,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三是整个通讯产业的发展,3G对2G、4G对3G的取代。作为投资者,需要着眼未来,5G时代即将到来,MCN产业会不会出现新的模式、新的平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胡亦奇接下来为我们介绍了MCN产业的产业链,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产业中的主导者和获利者。MCN机构的两大主体分别是网红和运营团队,运营团队打造网红人设和内容,通过平台进行输出,当网红IP获得一定流量和粉丝后,便可以为客户进行广告营销和产品带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关系是,与传统的艺人经纪公司不同,MCN机构会与供应链进行比较深度的捆绑运营,甚至在掌握了较为庞大的媒体群之后,反导到品牌客户,甚至孵化、运营新的品牌。

产业之中存在两种盈利模式——广告营销型和内容电商型。对于广告营销型而言,客户在平台选择网红IP,为自己需要推送的广告付费,广告费用在平台和MCN机构间分配;对于内容电商型而言,佣金不再是广告费用,而是以销售额百分比的形式提给MCN机构。在机构和网红之间的分成比例则取决于网红本身的成熟程度、自身流量等,机构自主孵化的网红议价能力较低,和公司大约是三七到一九的分成,而像李佳琦、薇娅这些顶级网红,和公司大概会以八二的分成比进行合作。

胡亦奇最后和我们分享了作为投资人,在对MCN机构的投资中应关注的内容。对于投资人而言,MCN机构是一门做“人”的生意,机构是否有潜力推出新的网红IP,网红IP的运营能否保证良好的活性是机构的核心能力。其次,由于MCN机构的运营非常依赖平台和品牌,机构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甚至通过媒体矩阵去孵化新品牌的能力,都应是投资人对MCN机构考察的核心。此外,除却已有的美妆、食物品牌等,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的合作也正得到双方的关注和探索。MCN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推动,在5G、人工智能时代,会产生什么新的交互方式、内容形态,也是投资人应该思考和预判的问题;最后,政策导向是文娱产业非常重要的关注点,MCN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投资人应该关注政策对产业的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陈维:从银行角度看待民企融资难问题

疫情以来,餐饮、旅游等行业遭遇了较大的困境,许多民营企业难以继续经营,民企融资难的问题也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之中。陈维首先用一张图表为我们展现了民企的贷款现状——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60%,承担了社会80%的就业问题,然而在贷款中占比不到15%。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银行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民营贷款余额有了飞跃式增长。但同时,大部分贷款以抵质押的形式进行,截至2019年3月底,审计署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整体而言,民营企业贷款处于贷款余额和信用贷款占比双低的困境中。

接下来,陈维为我们描述了在对民企的贷款中银行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具体原因。首先,银行关注企业的主营业务和经营状况,乃至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企业历史融资情况等。其次是公司的还款来源,大部分公司用经营收入进行还款,即使进行了抵质押,在企业逾期未还款时,银行只有进入司法程序才能处置抵质押的物品,且企业的逾期事实将被记录在案。最后是企业的担保形式和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式。

在银行眼中,民企资源有限,容易存在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部分民企缺乏经营可持续性,据调查,民企平均生命周期在5-7年,拥有更高的破产可能;民企的信用风险和数据造假事件频发,对于银行而言贷款风险剧增;部分民企的融资风险相对较大,企业在高位的融资杠杆上运营,高额的资金成本对企业的盈利水平造成拖累。对银行自身而言,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承担的贷款风险其实是比较低的。陈维为我们举例道,按照现在的资金利率,银行如果全额损失了一笔贷款,需要用二十倍的贷款资金收益来进行弥补。另外,银行贷款相关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审批流程慢,难以满足民企金额小、频次高、用款急的用款特点。银行风控要求与企业资本结构不匹配,民企经营规模小,抵质押资产少,银行审批难以通过。

最后,陈维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银行未来如何支持民企贷款的想法,如完善企业信评体系,实现和第三方信评机构的合作,提升贷款安全性;发展数字金融等。陈维还提到,目前市场上一方面民企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没有得到投资和使用,她建议民企考虑更丰富的融资方式,作为银行融资之外的有力补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