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有首歌,未名湖是个海洋。那么对每一个北大-UCL MBA 2021级在职班的同学来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就是那个屹立在海岸指引方向的灯塔,BiMBA是人生航程中最为温暖的港湾。
至今仍然清晰记得收到Offer Letter时的喜悦,像是拿到了未知旅途的船票。开学前的Welcome Party初见陌生但马上熟络起来的我们,开学典礼上不论年龄青春洋溢、正在合照的我们,第一次考试紧张焦虑的我们,第一次聚餐举杯开怀的我们,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可是转过身来,大家怎么就要穿上学位服、站上毕业的颁证舞台、挥手说再见了呢?时光匆匆,虽然我们北大-UCL在职班在同期入学的三个班级中已是学制最长,但这三年的美好让我们不舍承泽,我们想大声喊出BiMBA没有终点!
开学的时候,胡大源老师以古为鉴,讲述了我们身处的承泽园有着怎样深厚灿烂的过往。这座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园子,历经朝代更迭,在2021年焕发新生,而我们有幸成为国发院启用承泽园校区后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这座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校区见证了三年来我们的成长与蜕变,在这里我们遇到高山仰止的师长,倾囊相授的校友,与身边的同学结下深厚的同窗情谊,更是在一次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追问与挑战自我。
一、遇良师
北大-UCL MBA项目最大的魅力是我们能够同时接受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顶级院校商科教育,感受到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异同。
入学后的第一堂课,UCL的Alan老师就用他的英式幽默让我们“享受”了会计的毒打。当时疫情尚未结束,与中国有时差的Alan天还没亮就要给我们上课,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热情,原本枯燥、复杂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他的讲述下变得妙趣横生。
紧接而来的杨壮老师的全球领导力又让我们感受到BiMBA作为智库中的商学院所具有的视野与格局。正是在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组织了跨越年级、覆盖北京各高校商学院MBA、EMBA群体的承长读书会并运营至今,目前已有近五百名成员。
同2021年的初雪一起到来的《商业统计与分析》课,杀掉了我们无数的脑细胞,哈佛博士毕业的Sean老师不仅课讲得深入浅出,隐藏身份更令大家震惊与佩服。邓一婷老师早年求学于国发院,现在作为UCL的老师为我们教授市场营销科学,在她的课上,我们对一个医药品牌进行模拟营销,小组之间的竞争颇为激烈。教授管理经济学的国发院女神雷晓燕老师和男神赵波老师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国发院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扎实的学术基础。
而姚洋老师、宫玉振老师、张黎老师、谢绚丽老师、马京晶老师这些国发院的大咖们更是让同学们化身迷弟迷妹,用追星的态度学习。国发院的老师们是那么平易近人,对同学们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UCL管理学院派出的各位老师也体现出这所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严谨、务实又重视创新的教育态度。没上课前作业量令人闻风丧胆、但课堂上和蔼可亲的Bruce老爷子通过竞争机制调动起整个课堂的活跃度。教授运营的Bilal老师通过The Goal一书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运营技术与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教授《公司金融》的Alex老师浓密的头发,让人产生了金融并不难学的错觉,可课后的作业和考试又难到怀疑人生。“产于”意大利的Enrico老师丝滑的课件让我们轻松拿捏公司战略,同样来自意大利的Paolo老师让我们通过一个个案例理解何为竞争战略。我们最爱的Mario老师,耐心细致地带我们逐步探索企业如何借助数据进行商业决策,又热情洋溢地向我们分享他的生活与爱好,让我们看到一个爱与理想兼具的人生样本。还有教授运营分析的Andy Tsay、教授商业策略分析的Yufei Huang老师以及各位选修课老师、辅导BRP的老师,每一位都在用认真的态度去传授他们的知识与经验,能得到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各自领域有所专长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何其幸运!
除了课堂上的知识灌溉,国发院丰富的活动无异于第二课堂,承泽论坛、蔚来seeds讲堂等由北大和其他高校的教授、知名企业家带来的公开课、发布会,还有MBA、EMBA同学们自己组织的工作坊,几乎每周都有讲座和活动在进行。而在校友会组织的校友品牌节上,有来自各项目、各年级的MBA、EMBA、本硕博、双学位以及南南学院的校友,大家不分彼此,都是国发家里人。虽然不舍得毕业,但是想想毕业之后不用考虑上课与作业,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这些精彩的活动,伤感的情绪也少了几分。
二、交益友
敬爱的老师们,您们是我们知识的引路人,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灯塔。
开学之初,BiMBA的老师们就为同学们创造了很多交流的机会。暴雨中的沙漠掘金,圆明园里或暴走或佛系的打卡任务,迎新晚会上大家的精彩表演。因为天气原因取消的新生团建,也在第二年被补上,没有留下遗憾。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变得熟悉与默契,像是多年的好友。同学们开玩笑,好奇负责招生的Kelvin老师是按什么标准录取的我们,是不是用了什么玄学。
因为入学的时候疫情尚未结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得不与远在欧洲的老师们视频上课,但同学仍然克服重重阻碍来到线下,因为我们知道彼此之间的碰撞与交流难能可贵。在承泽园,我们在课间一起吃蛋糕过万圣节、为小组作业奋战到深夜,工作日结束加班后也要连线讨论PPT要如何做、Simulation该怎么操作。考试前班里的学霸组团带同学梳理重点、从容应考,班长甚至动员家属也加入补课老师的行列。我们之间的同窗情谊在这三年中被周末每天七个小时的课程和随之而来的海量作业反复捶打,钢铁般坚硬。班委们组织的行业分享、酒会party,在学业之外让大家看到彼此身上绽放的光芒。疫情结束后的伦敦《欧洲创业创新》之旅,更是给这段难忘的求学之路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是UP21班55个成员之间,我们与同期入学的全日制班和Vlerick班同学之间也有着紧密的交流,大家在课间互相串门,给彼此的活动助力、点赞,三个班级在竞争与分享之间保持着完美的和谐。在此要特别感谢国发院MBA中心、教务部、职业发展部的各位老师们,感谢我们的班主任赵昭老师,是你们的工作热情和无私付出让这三年如此令人难忘,让Once BiMBA, Always BiMBA不只是一句口号。
三、见自我
时间的列车已然到达了毕业的站点,在回顾这段不凡之旅的美好时,我们也看见了彼此的成长。这三年里,有的同学换工作了,有的同学创业了,有的同学结婚了,有的同学升级做爸爸妈妈了,大家都没有停止脚步去变成更好的自己。
刚入学的时候,有校友笑言,国发院是个体校。我们用亲身经历证明,此言不虚。国发院不仅卷学习,还卷体育。亚沙与戈壁每周三次的训练,羽毛球场接连不断的大小比赛,就连新生团建都是长城徒步与皮划艇。而正是在对时间、对智力和体力的不断压榨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此前,我们可能从未想过自己能连续两天每天上近七小时的课,再去操场跑十公里或是再打场羽毛球比赛,从未想过要在五月的腾格里沙漠中连续三天跋涉几十公里,或是在哄睡了孩子后继续小组讨论没写完的作业。这三年中,我们无数次面临这样的选择:怎么去规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怎样分配自己的体力与心力,怎么在事业与学业之间作出取舍与平衡。我们一次一次地问自己,我能行吗,然后一次一次用行动去证明我可以。
也许这就是这段旅程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我们借助学习把认知的边界推得更远了些,见到了惊艳的人,心里有了理想生活的模样,多了一些认识自我的维度,更重要的是,有了好好走下去的力量与勇气。连BiMBA这么卷的日程我们都扛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得倒我们呢?
四、UP21,United with Passion
最后,让我们骄傲地介绍由我们班同学自己设计的班徽与LOGO:
班徽里UCL的标志性回廊与LOGO里承泽园主楼前的亭子,代表我们与UCL和北大国发院无法割舍的联系。三年来,承泽园承载了我们的欢笑与汗水,马上,它也要承载我们的不舍与眷恋。这条从亭子里延伸出的路,也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继续乘风破浪,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