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MBA新闻

我的沙13“创业史”


作者系北大国发院MBA2020级校友,沙13代表队领队

备战沙13的这不到8个月,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大梦一场,醒来本不想再去回忆。但梦里很多美好又时时在提醒我,虽然这世界不乏丑陋,但更多的还是美好,我应该把目光投在他们身上,这才是我在亚沙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这段亚沙“创业”路程最重要的经历,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

于是,写下以下的文字,为了忘却和纪念。

漫长的备战

参加完沙11,沙12开始我就一直在帮助沙12的领队东东做组织工作。因为感觉到了领队身上巨大的压力和不易,作为一起训练快两年、朝夕相处的队友,作为新进的老沙友,我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沙12出征前夕,有不少人都来说服我接棒沙13。说实话,我从没想过要扛起这个艰难的大旗,更别说,当时的局面完全就是个烂摊子,没有人愿意接下这摊活儿。最后的最后,经不起各方的糖衣炮弹,其实还是心里的那份责任心作祟,反复衡量,想着如果没有人担责,也许队伍会垮(当然,回头想想,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这不是我想看到的局面,总得有人站出来作出牺牲。就这样,虽然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我还是咬牙跳了下来。后续就应了德尔菲神庙的那个铭文:(轻易)承诺招致毁灭。

于是开始了沙13艰难而漫长的备战。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队员。从新生跑到国庆线上跑,从几十个新生的加入,到十一线上组建了十几个队伍,一百多号人参加活动。但训练到12月时,人数已经寥寥。跟戈壁团队一起组织的开营,来参加测试的队员只有五六个。每次的训练接龙,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个到十几个人再到后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甚至很多时候,空荡荡的接龙除了发通知的杰哥,就是我。我把除工作外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用在说服大家来参加跑步训练上。晓艳说,我就像个传销头子,每天都在给人洗脑。但可惜,我这“洗脑”事业干得并不太成功。到最后,越传人越少,等到冬天来临的时候,经常就那么三两个了……

寒冷的冬日早上,经常都是王敏老师和我两个人去跑奥森仰山。出征仪式上王老师说,每个周五的晚上王芳都发信息喊他早起训练,结果周六都没法睡懒觉,睡眼惺忪还得起来训练。感谢有王老师,每个周六的奥森,有他的坚持,是我坚持最大的动力。王老师一边跑一边跟我聊国发院的历史,讲9号院的传奇,讲我们国发院大师身上的精神。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并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的学生,我对国发院的情感又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我在布跑步的道,王老师在布国发院的道。王老师说,跑步是一门艺术;王老师说,组织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公民意识的体现;王老师说,我们用跑步来穿越周期。王老师每一次上价值,都让我相信,我在做的,是一件特别牛逼闪闪的事情。

也许就是靠着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王老师和大家陪我一起经历了秋天、冬天、春天,和夏天。

第二个面临的困难是缺钱。队伍没有粮草很难运转。而我最不擅长的其实就是跟人谈钱。为了团队,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四处找机会问有没有什么合作的可能,甚至把工作中结识的合作伙伴也作为可能的选项。我想一定是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最后还是筹措来了不少资金和物资。临到比赛前,我还在四处化缘,彼时我的厚脸皮已经锻炼出来了。

钱有了,还得想着怎么更经济地用起来,不辜负大家的心意。除了从环保不铺张浪费的角度,我们也尽量做到能省则省,钱都用在队员身上。整个备战中,我们基本上把资金用在了队员补贴、奖励上,其它方面都抠得要命,晓红姐多次念叨防沙鞋套贵大家一定要省着用成为我们抠门的主要证据。但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给沙14留下较为丰厚的储备,让组织更好传承。

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来合理安排组织架构的搭建。这是我费了极大心思的一件事情。当初沙13组委会设置接近50号人,都是我一个个去聊的,从对每个人的角色设定到分工,前期有非常详细的构想。可惜事与愿违,这一套架构并没能很好地运行起来,有目标但缺少有核心凝聚力的团队支撑,缺少积累和队伍传承,以及个人时间精力的牵制,很多问题都让这套设想逐步走向瓦解。最后还是由核心的几个人来完成,可能这也是不少团队最后的结果。

所以,在这漫长的备战过程中,我当初确立的人、资金、组织架构三位一体的核心思路整体看运行得马马虎虎。因为没有一个有传承的凝聚力团体,这一切其实都白搭。


差点放弃的组队

时间来到了3月份,波哥开始张罗第一次腾格里联合拉练。通知发下去很久,我仅收获了4个反馈。也就是说,加上我,我们参与拉练的人数只有5个。看着群里各个院校动辄十几二十人的队伍,真是相形见绌。我把训练的种子们聊了个遍,不是已有安排就是没时间,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拉着单薄的6人队伍奔赴腾格里。我们当天半夜才到酒店,没有参加集体的适应性训练,第二天保障车一直跟着队伍最后面的我们几个,希望我们快点上车结束训练。怎么看,我们都还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但这6个人安全出发、安全归来,在旅途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谊,为后面的比赛打下了基础,这几个队员也都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色。

在备战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计划上A队的队员就那么三五个。一直到正赛开始前的2个月,我们也只争取到6个半人确定。说6个半是因为有个同学一直没给我肯定的答复。对于能够组成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我心里完全没底。

又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拒绝过参赛的晓艳不知为何突然来到奥森一起训练。我们在奥森跑越野路线,边跑边聊天。我和王老师还有当天来的同学一直讲我们缺人、组不成队的难题(说实话,也确实是想说给在场的晓艳和亚静听,希望她们动动恻隐之心,头脑一热就加入了)。果然,晓艳可能实在是不忍心了,说既然缺人,那我参加。于是,我们终于有了第8个队员!所以,晓艳说我们每次都不是单纯地聚个会可能真是个事实。为了凑成一支队伍,为了传承,我们以跑步、聚会之名各种“忽悠”人入坑。

这时候,还是差4个人,哪里找?挨个聊了很多人后,我给老沙友智超打电话,他听到后第一时间表示,如果需要,他能上A。终于,我们有了第9个队员。本以为事情有了转机,结果一下子又卡在了这里,之后便没有了任何进展。我又沟通了很多个潜在同学,但无一例外,都是拒绝。每次别人问我,还差几个,我总是骗他们说还差一两个,就差你了,你来了咱们队伍就齐了。殊不知,我们差得还不是一个半个,有9个和只有1个,似乎在这时候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临近3月底,我基本觉得没什么戏了,怎么可能凭空大变活人。跟王敏老师、周咏梅老师聊了面临的情况,他们一直也在帮忙想各种办法。跟两位联席领队也沟通,如果我们组不成A队,那就不如保留实力,留待沙14再战。为了尊重A队队员意见,不辜负那些刻苦训练的同学长期以来的努力,我们专门开了一次线上会,来听取大家意见。我多少能感觉到大家的不甘心,我也不甘心,毕竟是只差3人。但如果勉强凑足的人不能完赛,最后拿不拿金沙鸥倒是其次,浪费掉这唯一一次A的机会,对大家都是很大的遗憾,我确实也不想把这个遗憾带给团队任何一个人。会上我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大家都想想办法,再做一下努力,如果月底还凑不齐12个人,我们就放弃。

就这样,我继续不死心地寻找队员。这次我才深刻理解立贺当时说的那句话,要从6个人里选7个人。这根本不是难,是不可能啊。根据毛师兄可以在校友里找找队员的提议,我们请校友部帮忙在历届班级发布召集宣传。传播效果不错,有多个校友来咨询,本以为有些机会,但最后这些校友也因各种原因并没能来加入。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这时,考虑了一段时间的篮球队选手苗熹表示可以试试。虽然她并不是第一时间就答应了加入,因为对自己的情况也不是特别有底,但好在,我能感受到她主动的意愿。赛后她曾跟我说,希望我没有为选择她感到后悔。其实我特别骄傲,在每一次赛前训练时,她都超乎意料地坚持到底,在赛场上也努力去拼搏并取得出乎意料的成绩。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通过亚沙这样的比赛,突破自己,贡献团队的意义所在。

月底马上来临,另外两名队员依然毫无眉目。彼时,我已经被这件事情折腾得精疲力尽。回头看云淡风轻,经历时支离破碎。这段时间,那种孤立无助、举步维艰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对某种机制的失望充斥着我。我想,也许放弃是当下最好的选择。31号晚上十点多,我拟了一段话术,计划通知大家我们不组正式队伍了。那时候其实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想着可以全身心应对亚历山大的本职工作了。但就在我准备发出的前一秒,东东发信息:家铭回复说他参加。

就是这样峰回路转。这么一算,我们就差一个人了。东东说,我们是不是要再努力一下?事到如此,我们马上又开始商量最后一个还能有哪些选项。我又连夜开始盘点跟队员联系。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的风波还未平息,另一边又出状况。临时支援的智超因为家庭原因又去不了了。本来差一个还没找到,这回又变成两个了。就这简单的10以内的数字,这段时间真是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明白。那晚加完班,我带着绝望的心情在训练场跟王老师聊这一突发情况。王老师安慰我,没关系,组不成就不去了嘛,明年去也挺好。一扭头,我就看见了站在旁边等我的路博师兄。因参加崇礼168杨哥介绍我们认识,并组了一个战队,但此前还从未见过。也许是这段时间锻炼出的本能,看谁都要抓来去“亚沙”,我突然灵机一动,问路师兄能否参加。感谢师兄顾全大局,虽然家里有孩子要高考,但他还是表示如果需要他可做后备力量。当天正好在拍出征定妆照,王老师直接拉着路师兄,不如就先把照片拍了再说。就这样,从初次见面到回家报备,再到确认参加,不到俩小时,路师兄也痛快地加入了我们。就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你以为故事这里就结束了?并没有!最后加入的队员因为一直没能按照计划训练,经过教练、团队的综合评估,成为了我们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团队里,个人的行动常常会与组织要求相悖,作为领队,我又不得不从团队利益考虑,做出取舍。

好在,老天又来解救我了!亚静是我们沙10的C队队员,沙12期间一直是跑得最快的种子选手,后来因为工作等各种因素没再训练。前期我也曾说服她加入,但因为工作冲突她也拒绝了我。就在我们又面临缺人的情况时,她突然就出现了。她的工作计划做了调整,五一时间档期又空出来了。于是,我又开始天天给她打电话,每天下班先聊个两个小时,可能也是她所有犹豫的理由都被我接下来了,就这样,亚静也被紧急拉来救场了。

组队完毕,腾格里我们来了!oh, yeah!

慢着!故事还没结束……

在出征前的一周,一直是我们“全村希望”的国际友人Ayikelkel脚踝伤病突然加剧。紧急让队长籽驿带着他去看了两个医生,扎了针,本以为能缓和。想着哪怕他不再有冲击名次的可能,但安全完赛应该问题不大。结果出发前一天,跟大夫沟通,才发现他伤到了神经,比预期要严重得多,沙漠里走完一天30公里问题不大,但如果3天坚持下来,可能会对他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但这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我。本来要去瓜州拉练的戈哥们,临时取消行程改为北京集训,让我有机会紧急邀请到主力队员振锋来支援。而且他也是最好的选择。他跟我们一直在一起训练,跟队伍也有很深的情感,而且他还是个热心、有担当的人。事实也给出了很好的证明,他沙漠首秀即拿下男子A队第十名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历史。


坚持到底的胜利

这一路惊心动魄,我只能说,是老天待我不薄。在我每一次绝望要放弃的时刻,它总是及时地给我带来希望。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自立者天助之。3天的亚沙赛场,5天的朝夕相处,我们这36名队员虽然相隔几代,但像一家人一样,除了拼尽全力奔跑,也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大家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了解到了解,组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不仅完成使命捧回了金沙鸥,还夺得了优异成绩,为国发院30周年献上了厚礼。更重要的是,我们发起的“重塑行动”,由周老师带队展开实地研究,在沙漠里独放异彩,体现了我们国发人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我也很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每个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感谢你们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一起经历快乐固然开心,但那些一起经历的苦难和波折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哪些才是能与你一路同行的同路人。

少年东泽说:我虽然只来了一次沙13,但似乎在走这13次亚沙。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一次的经历,会成为人生无数次经历的反射,照见我们身上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时刻。沙13这一年“创业”的经历,有着无数个难忘的瞬间,或悲喜、或感动,都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回首来时路,跑过的每一步都值得。

*图片来源:公众号"国发院沙友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