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抗震救灾一线指挥亲历者座谈
文 / 陆静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如何在一线进行应急管理?通讯、交通、能源等各部门如何协调运转?目前抗震救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日中午,在国务院应急办工作的赵宏宇(2007EMBA班学员)风尘仆仆来到朗润园,他曾在灾后第一时间随温家宝总理前往灾区,亲历了九天的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回来后即和林毅夫、胡大源老师进行座谈,介绍了此次抗震救灾整体情况和我国政府在灾后进行的应急管理。
据了解,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震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向国家地震局了解相关情况,尽管专业人士要分析出准确数据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国务院即根据得到的相关信息,决定前往一线救灾。地震发生2小时后,一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及随行人员走得非常急切,没带任何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当天只能靠一些有限的水和干粮,支撑体力进行连夜指挥。第二天条件稍微改善,能吃点军用罐头。
当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一线指挥能起到稳定军心、提高士气的作用。如当年邢台地震发生后,周恩来总理不顾频繁的余震,第二天就出现在一线震中地区。从作战管理上讲,战斗打响后将领都需要到一线去指挥。这在管理学中是非常强调的领导力概念,如西点军校陆军领导力手册就提到:好的陆军领导者,即便是在最高战略领导层,也不会把战士推出去战斗,而自己安坐在后方,他们会和战士一起侵入腹地,在第一线进行领导。
这次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者没有地方住,就在面包车上待了一夜。从第二天开始,指挥部的运行就安排在火车上,如果铁路不通,就坐汽车。通常,上午就去现地考察、指挥,下午到晚上 开会。大家都在火车上吃饭、睡觉、开会,经常开会到午夜时分,之后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大多已到凌晨5点。
据介绍,在指挥部到达一线后,首先要保证通讯通畅。于是指挥部同时采用多家网络的平台,利用移动通讯系统进行指挥。其次,迅速调集各部门的力量,确保急需的救援物资能迅速运送到达。据悉,指挥部每天的信息处理量非常大,平均每天要处理300条左右。其中各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比如交通方面,由于震区地理条件复杂,塌方、滑坡非常严重,所以在救灾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交通难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大量调集空中直升机运送,几十架飞机同时起飞,涉及的空中交通管理又有很大的挑战性。在真正救援过程中,还会面对缺油、电煤不足等能源供应的问题,指挥部在抗震救灾中也要随时处理好主次问题的管理。
此外,这次特大地震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反映出了与以往地震的不同特点。如之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立即调集了军队进行抢险,由于当时灾区大量的是平房,基本上靠人工挖、刨就能救出不少人,但这次灾区的建筑大都是混凝土结构,部队开进去之后往往很难开展救援工作。据了解,这次起到救援作用比较大的是消防队,因为其带有专业设备,如切割机、生命探测器、自备电源等,但即便这样救人也非常困难。据介绍,从发现生命迹象到最后救出,往往需要10几个小时。同时,专业救援队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救灾及时,这次救出了六万余人。即使超过了国际上规定的96小时黄金救援期,也没有放弃搜救的希望。
据悉,现在灾区人民的食物供给问题不大,但急需大量帐篷来完成人员临时安置。此外,防疫是当前灾区最主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