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马丁•汉明教授演讲
郭楠/文
2008年4月19日晚,北京大学CCER客座教授,风险投资资深顾问—马丁•汉明教授(Dr. Martin Haemmig)在北京大学CCER福致轩发表精彩演讲,主题是私募成长资本的国际比较,尤其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自2006年以来, 私募股权基金以各种投资形式陆续登陆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已经小有规模并具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国企业,在我国,成长资本就主要投资于处于扩张及扩张后期的企业,给这些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私募股权基金的种类
Martin教授表示,一般私募股权基金可分为以下的几类:风险投资基金、成长资本、收购基金、过桥基金,以及投资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减值债券、基金中的基金,股票二级市场等领域的基金。
但是,中国和印度对成长资本的定义是模糊的,它们的投资一般都是在后期才进入,Martin教授认为,现在是中国和印度的私募股权基金开始进行早期投资的时候了。
中印占亚洲私募股权基金总量的1/3
从比例上看,2007年,亚洲募集资金占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总额的7%左右,达到了368亿美元。其中,中国为69亿,印度53亿。而同期,美国募资金额是全球最多的,达到了3020亿美元,此外,欧洲2007年的募资金额为1640亿美元。
从分布上看,2007年,中国和印度已经占了亚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量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种类上,中印两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大多是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是收购基金。“这是由中国的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Martin教授说。
2007年,中国的投资总额占全球投资总量的5.3%,达到了95亿美元,与印度的99亿美元相近,而2007年,美国的投资额却达到3020亿美元之多,欧洲的投资额为2450亿美元。
Martin教授分析,同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和印度的投资速度明显加快,分别从82亿和57亿美元上升到95亿和99亿美元,而同期,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投资增速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澳大利亚从144亿下降到57亿美元,日本从110亿美元下降到32亿美元。
从2000年到2006年,全亚洲的私募股权基金累计投资额达到了142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投资额累计为280亿美元。
Martin教授表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投资者通过买“基金中的基金”来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另一种是投资者直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第三种方式是投资者直接去投资股权项目。
中印是亚洲资本管理的中心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资本管理的中心,占亚洲全部私募股权基金的45%。
2007年开创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新纪元。中国不仅在投资回报率上远远高于印度,而且,2007年,在私募股权投资募集资金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有6家来自中国,包括阿里巴巴、金风科技、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公司等。
首次公开发行(IPO),即上市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也是印度很重要的退出方式。Martin教授认为,对中印两国来说,“控制权的放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007年,中国准备转让控制权的公司数量增长了119%,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期一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控制权。
机遇和挑战同在
Martin教授还表示,中国和印度市场是对成长资本最具吸引力的市场。高速的经济增长率、私人部门的快速发展、外购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升级、中产阶级的不断出现,以及经济自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有利因素,都给成长资本带来了无尽的机会。
但是中印两国也同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Martin教授提出了他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量的私募股权资金推高了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两国都缺少成熟的企业家和富有经验的基金经理人,尤其是面对弱势下行中的资本市场,新一代的基金经理缺少足够的经验。
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达成利益的一致
在Martin教授的精彩演讲之后,3i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副总监王良韬先生作了精彩演讲。阐述了如何通过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价值。
首先,王良韬对企业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了比较。债务融资具有可逆性,控制权低,风险高,破产时具有优先清偿权。而股权融资具有长期性,其优势体现在成本低、风险低,不用付利息,也不用还本。而且控制权高,尤其是对于收购基金。
他还对比了风险投资、成长投资和收购基金。前两者投资于公司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其中,进行风险投资一般可作为大股东,成长投资一般可成为重要的小股东,而收购基金为绝对控股。
王良韬表示,“不同的价格就有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达成利益的一致。这包括股东利益、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和其他相关利益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