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新闻中心

冰山梁小记


 

文/ 张澍(BiMBA 07PT)

    拖着疲惫的身躯,忍着钻心的脚痛,我终于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日(7月29日)下午,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小窝,把自己狠狠的扔到床上,立刻呼呼地就着了。晚上去做韩式松骨,浑身上下没有一块不疼,按到哪都是大声或小声的惨呼。松骨的小姑娘温柔地(也是忿忿地)说,给您做按摩比给200多斤的大胖子做还累,忙问为何,答曰“我高度紧张呀”。

    看着一身形状各异的伤口,耐心地品味这三天两晚的行程,感触颇多。
 
    组名的选取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做事情永远要比别人多做一点,想问题永远要比别人想前一步。经过简单的头脑风暴后,我们组每人琢磨了个名字,我觉得中文名字顺溜响亮,于是顺着金庸老先生的话攒了个“冰山梁飞狐”,Eric顺着我的思路——“八剑上冰山”,剩下的各位达人英文功底深厚:"The Fifth Element"-by Linda, "Below Eight" - by Liu Yue, "Peak"-By Herry, 而只有东凯同学不单单拧出了名字"Bimba Bulls" 还一并拿出了logo和队旗 。经过我组织的简单不记名短信投票,东凯同学顺理成章技压群芳的中标了。
 
    Bimba的活动组织真没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实在太有理了。大家在周五的傍晚——最拥堵的时段,从四面八方的写字楼——最拥堵的路段,匆匆集结到了三个点:凯宾斯基、马甸和北大,竟然都能在预定时间到达,这在其他活动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提前两周摸清天气情况并且随时更新;三张横向纵向的联络表;每个人配备了专业的登山背包、水壶、登山雨衣和登山杖,每个组配备了新碧防晒、指南针、救险哨和鞋刷;入住和退房都只花不到1分钟;随队安排的协作、军医都是专业的知名户外人士,前后呼应,随时用手台通报情况……细致周到的安排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意外总是存在。我们不幸遇上了八达岭高速大塞车,三个半小时的路程却走了将近6个小时,结果到宾馆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不过大家的兴致丝毫没受影响(起码同屋Linda和我的兴致依然高涨,在互道了“Good Night”后怀揣着对明天的期待沉沉睡去……

    叫早的电话6点50准时响起,我揉揉惺忪朦胧的眼睛诧异:这么快就天亮了么?好像才刚睡下啊。同屋Linda同样没睡醒,一边梳洗打扮一边不满地嘟囔:昨天你才说了一句话就睡着了,我这个气呀…… 嘿嘿,这就是头脑简单没心没肺的人的一个好处,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干净舒适,我都能在头沾到枕头的第一分钟内呼呼睡去。当然也必须小安慰一下Linda:咱一会坐车上还能补会觉。
坐到餐厅里的时候已经熙熙攘攘,老师特别体贴的为每人准备了一袋牛奶,给大伙补充体力。简单的早餐被我们以“豹的速度”5分钟搞定(其实根本原因是出门晚了),我忙里偷闲还抓拍到一张Vicky杵在桌上差点睡着的照片,准备回来勒索她 。

    登山的前半段充满了乐趣。几乎所有的组都鼓足马力往前冲:第七组的服装统一,很有趣的横条纹还绣了朵花,我们在背后偷偷叫他们蜘蛛侠;红星组果然红彤彤的,不光一水的红色T恤,还不知道从哪整了一面真的五星国旗,我们一路都在吓唬他们违反了国旗法;我们第五组几乎是最后一个出发,因为在山脚下拍了两张整装待发照,并且大公无私地把有限的防晒霜慷慨地借给了某个落在酒店的组(后来我们的组长和刘越同学真的被曝晒了几个小时,让人钦佩)。
   
    最开始的时候,我和Herry、Werther有说有笑走在前面,时不时嘻嘻哈哈叫嚣:“后面的跟上啊”,还商量设计休息时间保持频率,但当将近一个小时的时候得知还未到山脚下的放弃点,我已经有点吃不消了。

    最近这一年爬了武当、五台、去了第三次张家界,误以为体能还可以,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差距就是差距啊 。事后我也认真检讨了一下,那三座山除了武当不巧缆车坏了全程爬上去中间坐了一段轿子外,其他都是或者开车或者缆车上去的,只爬了很小的一段,而自己好像只记得了会当灵绝顶的风景,全然忘记了登山的FB(腐败)过程,加上前一个礼拜天天加班到夜里1、2点,身体状况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惭愧坏了 。

    慢慢地,我开始大口喘气、申请休息。同组的同学让我特别感动,主动要帮我背包,我最初怎么也不同意,因为每个人的背包都很有份量(至少3瓶水、午餐、外套、应急装备……),而且前面还有一大段不知多难走的路要走。又前进了一段,我几乎已经用胃在呼吸了,于是同学直接把包抢了过去,Dongkai、liuyue、Victor、Werther和Herry轮流背起来,Victor还塞给了我他探路的登山杖,Herry在最险的一段一直背着我的包。除了感激,我真的不知说什么好了,东凯同学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新:“你的任务不是去想那个包在哪,也不是想多久能到山顶,而是走好脚下的路。”

    直到今天,感动依然在心里,让我想起《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在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又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4个多小时跋涉后,中午一点,我们终于到达了顶峰,各组纷纷安营扎寨。我们找了块平坦的大石头(既方便吃饭,又方便照相),Werther在凯宾面包房买的面包和Liuyue带的鱼泉榨菜最受欢迎。盘点一下队伍,Werther小时候据说是爬过竹子的,身轻如燕;东凯头一周预演了一遍香山,属于有备而来;Herry不管是耐力还是速度都没的说,看来健身私教请的挺值;Linda一路自己上来,真乃女中豪杰;刘越热伤风没好坚持下来,一路还带了DV和DC拍了不少照片;Victor在非洲待过多年,比较疲惫但毅力可嘉;我很惊讶地没有掉队在团队的帮助和鼓励下顺利登顶。但是大家还是小伤不断:Werther的膝盖磕了、东凯的脚扭了、我的脚起了大泡摔到野玫瑰丛划了个口子、其他组有人鞋掌走断了、有人拉肚子差点挺不住……不过狼群里窜出了头豹子,有位叫王强的赤脚大仙竟然是打赤脚穿拖鞋上来的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垃圾包括空饮料瓶都被我们装进塑料袋带下山,没有留下任何一点污染;路边黄灿灿的金盏花、幽蓝色的野菊花很美,但是没有一个人去采,整个行程非常的环保。
 
    如果说上山的路是挑战,那么下山的路就是考验了。不仅没有人迹,连兽迹也没有了,齐腰的灌木丛,途中的阵雨让地面更加湿滑。我背起了自己的背包,最开始的时候一马当先跟在刘芊老师的后面。慢慢地腿开始发软,脚底的泡也“不失时机”的破了,记不清下山是摔了12跤还是13跤,只记得后来几乎是被几个同学拖下去的,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钻心的脚痛了。不过我们组表现出色,从上山的最后阵营,突击到了下山的第一梯队,交还雨衣和登山杖的时候,老师惊讶的说:“第五组,真齐啊!”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小山村里几乎全体村民带着全村的大狗小狗,把我们在山下的接应站结结实实围了一圈。老师说,村民们看到越野车从山外拉进来给同学们吃的西瓜时,纷纷围上前问西瓜怎么卖?因为这里山上种不出西瓜,山外的商贩也几乎从不会专门运进来卖。听到这里,眼眶竟有些湿润了。给小朋友分糖果、巧克力、饼干的时候,小朋友腼腆地伸出手,妈妈们则在后面教导说“快谢谢姐姐”“快谢谢阿姨”,还有的妈妈催着说“多抓点,再抓一把”多么淳朴的人们呐。

    刘芊老师说,淳朴=缺乏经济意识,一旦有经济意识了,就不复淳朴了。回想起路过的赤城县城,似乎也有类似外资企业的生产加工厂,中国现在已经成功进军了世界商场,何时能够真正意义进军世界市场呢?廉价的劳动力给国人带来了些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只有等到我们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销售渠道,才能昂首挺胸地走出去,才能提升劳动力价值,让这样的每一个小山村吃上脆沙瓤的西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