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政策研讨会”在北大朗润园举行
文 / 程华
“现在有本畅销书叫做《世界是平的》,的确,在全球角度来看世界是平的,但有些国家就拱起来了,于是财富之水就流不到你这。”
5月27日上午,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政策研讨会”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BiMBA MBA教授卢锋这样形容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迫切性。他表示,如果不尽快改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落后局面,中国在新一轮服务全球化的浪潮中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边缘化”风险
据统计,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超过6千亿美元,2006年达到了8.6千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还将以20%~30%的年均增速膨胀,到2008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的规模。而2005年,我国计算机信息服务出口加上流程外包规模约为20亿美元,不及我国加工贸易盈余的2%,不到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的1/10,也落后于爱尔兰、菲律宾等国。
但我国目前承接服务外包的内容构成主要集中在和制造业强项相联系的软件和IT服务外包方面,在潜力更大的商务流程外包方面,只有少数比较成功的案例。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尚未全面进入和打开欧美等全球主流服务外包市场。
“我曾经去印度的班加罗尔考察,那里的硬件设施并不好,住宿要300美元一个晚上”,卢锋教授说道,“但印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从2002年的6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度的240亿美元,2007年估计增长到313美元;相比之下,2005年中国的这一数字只有20亿美元。差距非常明显。”
政策力度不足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在卢锋教授看来,问题可能主要出在政策差异上。印度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发展服务外包业的重要性,早在1991年就开始对软件与IT服务企业长期实行20年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免除企业所得税、进口资本品关税、采购国内投入品流转税等,优惠对象企业范围后来扩大到承接商务流程外包企业,实施平台从早期的软件园推广到近年来的经济特区,目前印度朝野正在讨论2009年以后继续实施这类优惠政策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的认识相对落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在做审批和资金到位工作,直到21世纪初18号文和47号文出台,才对软件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卢锋教授认为,软件业是最适合外包的产业,其他外包业也与软件业关系紧密,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业的重视依然相对不足。”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对卢锋的意见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来,对服务业一直相对不够重视,在服务业立法上存在着很大空白,这是中国外包业政策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卢锋在发言中具体指出了政策中的不足,主要在于相关税收优惠不足和电信管制政策落后,另外,相关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另一个世界工厂
高虎城表示,商务部正汇同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抓紧实施服务外包千百时工程,在今后三到五年的时间内,支持承接外包服务的城市,推动一百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的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一千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的改革,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的大企业。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7号文件),第一次在中央经济方针层面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下阶段扩大开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重点的问题……这些都为开创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可通过综合政策的调整推动其发展脚步。
该《意见》(7号文件)的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在此次会议上透露,国家正着手制定7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其中,将针对服务外包制定专门的指导意见,并将进一步放宽管制,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调动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小娟也在会上表示,该研究室针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已组成一个20多人的研究团队,与100多家企业进行了面谈调研,并正在起草相关报告。
大连软件园负责人杨冬认为,虽然国际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激烈,但是中国占据人才和市场优势,这无疑将使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大有作为。杨冬说,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已经居世界之首,低成本优势和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供应,将使中国在未来20年内成为承接全球服务外包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有句流行的话叫‘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欧美是世界的董事会’,虽然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董事会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世界工厂。” 高虎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