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创业

【BiMBA校友创业邦】互联网如何颠覆传统中医?“应象中医”开独特“药方”


相关附件:
  • 中医1
  • 题记在“互联网+”的时代,是否所有行业都要与互联网携手共进,或者被裹挟到这一场大潮之中去?拥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行业,融合个性化诊断与治疗、依赖医师与患者互动的中医服务,是否可以在“互联网+”中“幸免”?抑或,携手互联网,将为中医行业带来更为光明的未来?有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这场行业变局中担当起整合之重任?

    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访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的创业团队——上海“应象中医”,这家中医培训与医疗机构正试图将中医资源通过互联网整合起来,他们的探索之举能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中西医不能生硬嫁接,中医“独辟蹊径”才是王道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7年前后,中医领域完全不如今日它在社会中的位置重要。在当时,中医几乎是完全没有人认可的。然而在同一时期的美国,中医却赢得了市场,其发展蒸蒸日上。中医在中美两国如此迥异的发展情况,不禁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中医在中国市场出现了问题?

    在应象中医的创业者之一、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校友杨永晓看来,中医是一套与西医不同的体系,如果试图将中医与西医结合,首先必须在基础理论部分使其相互贯通;而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把西医的一些现代的理论直接用于开发中医,否则,临床的疗效会具有局限性,将西医的法则直接“嫁接”到中医上去,最后基本上证明都是失败的。

    西医的治疗方式,总的来说是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仪器来完成诊断和治疗的,而中医却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中医的发展如何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发挥中医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优长呢?

    假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获得一款APP,或者通过微信,在某家中医诊所直接预约挂号,并且可以自己指定医生,或是通过咨询得到最适当的医生推荐,并能获得相关的公共服务与丰富的医疗信息。那么你是否愿意放弃医院排队挂号的辛苦,而选择这样方便高效的服务呢?

    互联网时代:中医的守正与创新

    应象中医的创业团队了解到,必须要在“互联网+”时代开创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才能使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传统更具现代生命力。

    在诊断与治疗这两个最为核心的方面,应象中医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医医学最传统的治疗方式——尊重医生,让医生为每一位病人提供因人而宜的个性化治疗。但是从整体的管理和运作上,所采用的又是现代化的运行方式,即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平台,把人员、信息、药材、设备等要素整合起来,使之相互连通,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这一“整合”的思路,使得尽管从表面上看,每个诊所是独立的散点,但在它们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紧密的联系网。

    通过整合互联网时代的多方信息而搭建起的中医服务平台,一方面创造了国内中医行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另一方面也帮助整个中医行业的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中医1

    周谦(左)、杨永晓(右)

    另一位创业者、北大国发院BiMBA校友周谦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在2014年、2015年的经验和教训:最初,周谦比较认同互联网在医药方面的实践,但是一年过去了,周谦逐渐从中医行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中得到经验与教训。他认为,对于医疗行业来讲,互联网在目前只能是一个工具,它并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互联网固然能够给医疗服务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带来很多利益,但它的基本功能仍然是工具性的,医生对病人的面诊在短时期内是无法被取代的中医诊疗方式。

    中医

    周谦对互联网技术的反思颇具洞察力与判断力。尽管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一些冲击,以穿刺技术为例,以往培养一个穿刺医生需要很长的时间,三四年,乃至四五年。但是如今,由于医疗技术的革新,机器人诞生了,穿刺机器人以它非常精准有效的操作,基本在这一工种上替代了人力的穿刺医生。未来,还会看到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也许在将来的五到十年,很多手术上的操作,可能就不需要那么资深的医生来做了,手术机器人就可以完全胜任。

    周谦认为,医疗科技可以带来医疗技术的改善,带来医疗内部效率的改善,但在目前的阶段,医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还不能够替代医患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中医这一特殊的医学领域。

    在应象中医的创业者看来,中医是一个特别的行业,它有自己的行业规则与价值观。中医机构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低下头来认真做事,为病人提供最完备的医疗服务和最显著的医疗效果。因此,只有怀着社会责任感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患者口碑,营造融洽的医患关系,进而实现中医机构“细水长流”的长远发展。

    北大BiMBA:创业路上的指路人

    在2015年5月份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互联网+企业家4.0”创新创业论坛与大赛上,经过激烈角逐,“应象青年中医个体诊所孵化器”项目获得了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令他们备受鼓舞的同时,也不禁回忆起自己与BiMBA这段创业之缘。

    杨永晓谈到,自己是带着对于“中医与市场应该如何结合起来”的疑惑与好奇进入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学习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是自己在创业路上的指路人。正是在BiMBA的学习思考与多方探索,才使得自己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发展的动力。

    在BiMBA商学院读书思考期间,通过考察北京中医领域的情况,包括药厂、门诊部等部门,学习优秀创业机构的运营模式,最初通过办学堂,培养中医专业的人员,但是没想到后来中医爱好者越来越多,所以就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医爱好者培训的领军机构。应象中医为中医爱好者所搭建的平台,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而在周谦看来,应象中医的创业道路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他回忆到,自己本身是医药行业出身,在BiMBA学习的过程中,曾因为在李玲老师手下做过一个关于北京市医改的项目,结识志同道合的另一合伙人杨永晓;两人通过对中医行业的不断研究与判断,坚信中医行业的经营模式应该由中医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个体诊所恰恰是最适宜中医行业发展的经营模式,而不应给中医行业强行安排其他模式。按照这样的“顺势而为”的思路,二人终于确定下创业模式,并在创业大赛上斩获殊荣。

    周谦在分析自己所在的团队的独特优势时说道,两人在能力上比较匹配,杨永晓具有门诊部的具体管理和实践经验,而自己则在市场推进方面具有经验颇丰。据透露,应象中医这一项目已开始与来自BiMBA校友的投资方进行积极接洽。

    中医2

    未来:中医整合,“兵出江浙沪”

    展望未来,通过市场调研,“应象青年中医个体诊所孵化器”小组认为,在国内,市场对中医的需求增长较快,但是从数据上来看的话,江浙沪这一带中医的服务实际上还是不够的。中医的医师增长大大低于服务量的增长,因此,江浙沪地区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而放眼国外,在这一领域,这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可以想见,未来十年的变化会更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对一些科学观念的改变,大家对健康,自然疗法的重视程度,会比原来高很多很多。这也是未来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的前景所在。


    策划:王筱洁
    访谈:张彤、王筱洁
    执笔:秦雅萌、张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