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管理

从公司视角谈起——德国国际化管理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文/E10 陆金根 

借2011年国庆黄金周之机,本人有幸参加了BiMBA MBA组织的德国游学活动,走访了西门子、奔驰、福伊特、毕马威、德国铁路股份等世界名企,几天下来可谓收获良多。毋庸置疑,在实地考察中学习、反思与升华,这是MBA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特色之处,也是增强体验、拓展思维、借鉴运用的一个难得机会。对此,本人在此次游学引发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围绕德国公司特征及其发展的某些宏观条件和微观基础,以及中国企业未来之路何去何从等延伸性问题,简要地整理成文,以期和大家做一些交流与探讨。

一、关于德国公司:特征解析

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编者曾开宗明义的指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今天,公司已无处不在,公司已化身为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实际上,世界发展史已经充分有力地表明,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原细胞和核载体,不管是所谓的“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其都深深根植在公司这样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之中,而这同时也折射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或推论——公司强,则市场强;市场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换言之,公司的力量,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它的积极变化,是世界性大国崛起的风向标。 
就此次游学的目的地而言,德国曾经在近代饱受战乱、分裂和动荡之苦,然而它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一个以技艺、品质乃至综合实力都享誉全球的国家,究其缘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德国拥有庞大而进取的公司群体,特别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更是演变为德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张漂亮“名片”。进一步而言,在此次与德国公司“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让本人感触颇深的是其彰显出来的一些共性特征,比如说:

其一,德国公司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善于对未来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思考和把握,从而为公司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与大势保持一致提供了坚实保障 。

其二,德国公司具有趋同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重视创新 、追求卓越、强调责任,这种意识形态为塑造和弘扬具有德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及企业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其三,德国公司拥有名为“信任”的竞争力要素,进而有利于使之在内部增强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互动耦合,在外部降低公司与政府、社会之间的“交易费用” 。

其四,德国公司重视工会的力量与作用,并为其创造了良好、便利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使得工会在真正成为沟通桥梁和培训中心的同时,切实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主人翁意识。

其五,德国公司的起步、发展与强盛得益于庞大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受此长期影响,德国企业家更擅长管理传统型的工业企业而非快捷灵敏型的高科技组织,而这可能会使其在未来制高点的争夺中面临某些劣势 。 
德国公司彰显出来的上述特征,可谓是多种因素在长期、共同影响和作用下的一种结果表现,在本人看来,它尤其与宏观方面“和谐”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微观方面丰富深厚的人文素养两大因素高度相关,对此可参见下文的相关阐述。

二、德国公司发展的一个宏观条件:“和谐”的社会市场经济

任何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而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实际上,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其或多或少都会映射出与之休戚相关的外部环境之特质,在此方面,德国公司在“社会市场经济” 这样一个既定环境中的蓬勃发展就堪称一个典型。 
具体而言,我们在赞誉公司突破地缘、血缘限制,以联合力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而做出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之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公司也一直未能摆脱在自利本能与道德底线之间徘徊的矛盾纠结,为利益不择手段,淡化甚至抛弃责任与义务,最终成为千夫所指的“拜金主义”祸首,这样的公司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这往往也成为激化公司与员工、政府等主体矛盾的导火索,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新鲜出炉”的一例 。然而,由于走的是一条颇具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而非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之路,因此在大多数德国公司的目标函数中,其核心变量并非像标榜自由市场经济的公司那样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展,也即德国公司推行的是一种囊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销售商、政府等主体在内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寻求的是一种包括利益、激励、信息等要素在内的相容性,消弭的是公司和社会、私人和公众、市场和政治等领域之间的界限、隔阂与矛盾。鉴于此可以说,正是因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选择,使得德国公司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享有一个相对温和、顺畅、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在经济上也实现了民主,最终书写和创造出一个个发展奇迹和辉煌。

三、德国公司发展的一个微观基础:丰富深厚的人文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公司开展的任何活动归根结底都在于人的行为与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决策者、中高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就有什么样的公司。纵观那些受人称赞的公司,其背后无一例外都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给予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保障,而德国公司在此方面则更胜一筹。在这次游学中,德国公司员工的人文素养同样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得益于作为教育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公司员工普遍受过高标准、体系化的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而使得公司拥有和储备了一批批学识、能力与人品出众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而这无疑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动力 。又譬如,德国公司员工普遍具有一种坚忍不拔、严谨规范、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做人做事之精神,更伴有对公司、工作和产品浓烈而持久的热爱之情,在他们身上凸显出来的是六个字——用心、专注、珍惜!再譬如,与“高尚的人做高尚的事”所揭示的道理和内涵一样,德国公司员工有责任敢担当,这在上升到股东层面尤为明显,以此次走访的福伊特公司为例,该公司股东每年仅从公司盈利中提取必要的生活、工作开支,剩余部分基本上全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公益事业,而公司员工无不以此为荣,并以此不断的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总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具有丰富深厚人文素养的员工群体,是德国公司“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根基,也是德国精神、德国品质一种真实生动的写照和缩影。

四、我国企业未来之路何去何从:自省、学习与奋进

德国游学归来,一种反差之感不断涌上心头 ,进一步而言,如果以德国公司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企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未来和大势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前瞻性的研判,未能真正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点,存在患得患失的“短视”心理;二是尚未培育出具有高度认同性和强大向心力的价值观,多数员工疲于应对差事,长期停滞在“为做而做”低层次阶段,难以深入和准确领会公司战略及路径选择,在整个公司层面缺乏领导力和执行力合二为一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三是责任意识薄弱,重回报、轻付出,对社会责任及义务抱有“避重就轻”的态度和取向,同时也未能时常从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角度关注员工并倾听其心声,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

其实,存在差距与不足并不可怕,怕的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有何应对之策。就此而言,我国企业应当“以压促学,以学促优”,也即我国企业应在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的基础上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并拿出信心、魄力和勇气,以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查缺补漏”的利器,不仅将目光投向于美国公司、日本公司,更要努力地向德国公司看齐。当然,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向德国公司学,但学什么、怎么学又是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可以说事关实效甚至成败。这是因为德国公司具有系统化的竞争优势,本身就不容易效仿,加之德国公司根植于社会市场经济、庞大工业体系、高素质群体等要素营造出的特定环境中,因此,生搬硬套注定只会增加摩擦和冲突,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损耗。

鉴于此,本人认为,向德国公司学习的核心与关键应当在于思维与理念的转变以及精神与品格的塑造,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微观层面要动态调整和实时优化公司目标函数,加大思考未来、谋取长期利益、重视社会责任、加强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关注员工等变量权重,将“利润最大化”提升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高度,还要在宏观层面确立一种“跳出公司看公司”的全景模式,明确一个开放扩展式的经营管理观念,即“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各公司之间,而是存在于全部社会经济体系之间。这些体系所营造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各公司的运营方式和发展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中,管理人员在公司之外开展的活动——亦即与其他公司、工会、资本提供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其重要性不亚于公司内部活动” 。

本人相信,只要将思想和行动在上述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统一起来,并辅以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以时日,我国企业将会也必须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得更好,因为这不仅是我国企业未来在世界大舞台表演和角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应有的题中之义。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迎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卯足劲上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