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宏观

2011“朗润思•辩圆桌”论坛


 

 文/李晓臣    

      1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的 “2011朗润思•辩圆桌——学者与媒体对话”论坛在朗润园万众楼举行。来自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众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名学者与全国众多财经媒体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媒体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并对中国以及全球经济走势进行了展望。

      论坛开始,首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教授致辞。他简单陈述了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以及组织架构和使命,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议程,希望能与媒体进行坦诚、深入、互动的沟通。

      此次论坛分为三个议题,分别是“国际趋势下的中国模式”、“中美宏观经济走势”和“土地变革:成渝经验”。

      “国际趋势下的中国模式”由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主持。参加本环节对话的嘉宾包括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姚洋教授、杨壮教授,及《财新传媒》副总编辑王烁、新华社对外部顾钱江和《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王烁首先探讨了中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以谨慎的分析从一个新的切入点讨论中国模式。接着顾钱江以“中国奇迹”为出发点,在发言中引出了中国模式的起源是危机与经济转轨,并展望了中国模式的未来的可持续问题。随后,周健工结合自己的考察经历,谈到了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表达了中国模式的复杂性后,着重阐述了他认为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创新与财税问题,既博且专。

      紧接着,杨壮教授从管理学的角度,界定了中国模式的概念范围,并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厚重的历史观,借日本之例,言及老庄,落脚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与中国改革,高屋建瓴。最后,姚洋教授带来了美国考察的分享以及自己的研究反思:美国的对话,姚洋教授认为美国在重新评估中国以及中美关系问题。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模糊表达,给美国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和抵触,这是对中美关系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负面作用。其二,中国以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让信奉市场经济的美国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产生了中国牺牲他国利益换取本国增长的印象,导致中美关系的重新评估。姚洋教授结合美国对话的经历,谈到了中国模式的更深、更细化的一层。

      随后,在卢锋教授的主持下,在场媒体和学者就国际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国模式的微观基础与实证等与中国模式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提问与回应,多维度的扩展了对中国模式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中美宏观经济走势”议题由姚洋教授主持,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卢锋教授、宋国青教授、《财经》杂志主编何刚和《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文钊共同参与本议题的讨论。首先,宋国青回顾了2010年的稍低的经济增速和较高的通胀的经济基本面情况,认为短期周期性变化主导,长期依然趋势稳定。同时就粮食等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方面讨论了国际上通胀的主要原因以及国内情况。以“大型国家活动和节能减排导致产能降低”为逻辑起点解释了10年稍低的经济增速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之后,卢锋教授就美国的宏观经济走势,结合在美国对话的经历,总结了三点:第一,美国经济的“三好”“三坏”,即是总需求回升,私营部门金融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企业利润回升;以及失业居高不下、债务水平很高、宏观调控工具失效。第二是重新评估中美关系,包括能源、环境,以及谈的很热的汇率、贸易和安全问题。第三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借助美中关系变动机会,继续坚持改革和开放互动,挖掘转型空间,为进一步增长注入活力,更好的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全球化进程。
 
      接下来,何刚就自己的考察经历解读了美国经济,除了高失业率、低房价之外,何刚提出了美国经济恢复的两个重要的着力点:一是大众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以苹果为代表,着重于产业链的高端包括设计、研发、创新应用,从而赚取大量的利润;二是全球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给华尔街带来的金融创新机会,体现为中国等地的大量资本的亟待进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开放将是美国金融市场创新的最大机会。最后,文钊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观察和疑惑:通胀率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匹配以及货币增长的匹配关系,并提出了大量的数据做出了实证的分析,认为居民的理性预期或抵消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且得到了宋国青教授的支持。

    “土地变革:成渝经验”议题,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主持,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薛兆丰教授以及搜狐副总编辑王子恢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参加了本节对话。

      李力行首先向大家汇报了其课题组对土地指标交易的调研成果和分析。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下,为了解决挂钩配对的市场缺乏效率的情况,成都 以地票拍卖的模式进行改良,而后出现了“12.17”地票事件,由于地票拍卖价格远高于各方的预期,将农村土地改革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薛兆丰则以需求的角度,推理了房价、地价的关系。又从 法律的产权界定角度,强调了确定产权边界以及其方式,对经济以及法律问题的重要意义。王子恢提及了“农民保护土地”案例,强调了产权、人权保护体系在中国 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土改为例,建议农民作为主体进入土地交易市场,从而有利于改革的推动和完善。

      随后,周其仁教授根据实地考察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了成渝改革的整体图景和细节。周教授详细阐述了农村建设地与城市建设地的增减挂钩政策的始末,并提出了成都的深入试点还权赋能于农民的试验案例,有可能由此可以引申出了土地改革和资源配置的第二条轨道——市场性的轨道,为改革淌出一条路。周其仁教授强调深入理解成都改革中的新情况,不能随意叫停改革,不能因为认识上的模糊而延误改革。周教授同时指出,改革中各方的疑虑和批评都是正常的,有利于监督和帮助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本环节的最后,与会学者就在座媒体人士就先前的提问做出回应、并进一步就政府出卖土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位教授的谈话妙语连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担任演讲嘉宾。林毅夫教授表达了回到北京、回到北大的愉快心情。然后以自己在世界银行的工作为出发点,谈及了对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正在的复苏的一些观点,并以世行的数据辅以佐证。并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分析了复苏过程的困难与抉择。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发展观点,认为当下增加投资,消除生产瓶颈,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就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债务危机。整套理论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讲解言简意赅,令在场的每一位都表示深深的赞同和理解。

       最后,林毅夫教授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极大信心,结束了精彩的专题演讲。本次朗润思辨圆桌会议也在思考、辩论和大师的风采中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