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宏观

【精品讲座】斯蒂格利茨:中国通往更可持续增长的战略


文 / 郭楠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平均9.8% 的GDP 增长率;二是让3亿人民脱离贫困;三是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8年3月20日晚,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在他题为《中国通往更可持续增长的战略》(“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y For China”)的演讲中,这样评价着中国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
    斯蒂格利茨认为,这30年来,中国一直改变经济政策以适应形势变化,包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合资企业,加入WTO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经济事件。一直根据中国自身的成功实践和全球形势的变化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
    斯蒂格利茨表示,当今,中国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公平问题、环境问题和如何保持经济的强劲可持续的增长等。

不公平在加剧的挑战
    斯蒂格利茨首先提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加剧,衡量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在中国从0.29增长到了0.47,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和中国的基尼系数都上升很快,但现在中国已经高于美国的0.41,甚至已经接近公认全世界贫富收入差距最大的南美国家巴西的基尼系数0.53,更远远高于印度的0.31、日本和瑞典的0.25。同时,城乡、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地区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获得教育和医疗的差距也在加大。
    他表示,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队教育和医疗上的支出比重要远低于巴西。
    社会保障的不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有人估计中国大概有100万孩子因为父母没钱交学费而上不起学。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没有医疗保险,一个家庭可能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破产。
 “先发展,再回头来解决不公平的战略不可行。”斯蒂格利茨警告说,“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缺乏投资,将给中国造成数十年的影响。”中国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还有更多的GDP流向政府部门。

全球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我国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储蓄率高达42%,引起全球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保护主义更加可能发生。” 斯蒂格利茨表示,所以现在是很好的时机来执行一些以前讨论的政策,降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他表示,全世界都在面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
    斯蒂格利茨说,尽管在过去的3到5年,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中国领导重视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效果还很有限,中国在控制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上只有很小的进步。
    和美国相比,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比较低,但是,由于中国GDP比美国低,中国平均每1美元GDP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高得多。“中国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污染者了。” 斯蒂格利茨担心的说。目前,中国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据预测,今年底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显著提高,在2004年中国只有4.4%,但是还是并不足以抵消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且现在中国越来越依靠能源进口。      
    斯蒂格利茨认为,对于一个巨大的市场经济国家,收取环境税将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最具效率和效果的方法。他同时也表示,只通过征税并不够,还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标准,政府投资和城市规划也很重要,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设计。当然,解决环境问题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中国可以通过拍卖排放许可证来解决。

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是最关键挑战
    斯蒂格利茨表示,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维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他说,在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来衡量经济至关重要,我们喜欢谈GDP增长率,但是GDP并不是一个衡量经济的好指标,因为它没有考虑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他举例说,在90年代初,阿根廷保持很快的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会觉得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得很好,但藏在GDP后面的是什么呢?因为廉价出售了国家资产,它的资产负债表很差,但是GDP却衡量不到,所以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后来在2001年发生了经济崩溃。
    同样的,如果经济在增长,但是资源在消耗和环境在破坏,这种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而人类发展指数(HDI)比GDP更好,至少应当使用包含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绿色GDP” 来衡量社会发展。事实上现在有一个全球性的动力在重新思考如何更好的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信这个对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要。

转变经济模式应对挑战
    斯蒂格利茨欣慰的发现,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制定了处理这些挑战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新社会主义农村战略,新创新战略,减少出口依存度,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等。
    他说,“有活力的经济和社会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从长期来看,西方恣意挥霍资源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行的。只有改变经济模式,才能走向更和谐的社会,并给中国带来竞争优势,为中国长期可持续的增长打下基础。

美国次债危机的教训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斯蒂格利茨重点谈到了仍在不断演变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他认为至少在未来25年,美国经济将经历自大萧条以来最深幅的下行。美国这场经济灾难,不仅给美国,同时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都上了深刻的一课。
    他说,那种认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和美国经济“脱钩”的理论并不正确,中国的出口很依赖美国,美国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全球经济放缓。
    他提出,不恰当的监管体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那种认为市场本身是有效率的,放任让市场决定一切,政府只要“不挡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是错误的。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有它一定的道理,就是说市场机制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并不能自我调节,监管者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系统和评级机构是不可靠的。
    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次债危机中原本设计用于规避风险的产品自身反而加剧了风险,这充分证明,这场次债危机已成为一场系统性风险,其影响已从信贷和金融体系溢出到实体经济,200万的美国人都可能失去他们的房子,这是一个经济灾难,也是一个社会灾难。
    次债危机暴露了证券化的负面影响,证券化本身是个伟大的创造,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它却造成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
他说,那些为大家所兴奋的所谓创新产品或金融工具会改变市场的运行机制,但是这些引起次贷证券化产品并不是基础性的创新产品,所以并没有改变市场的运行机制。
 斯蒂格利茨表示,美国政府面临设计更恰当的监管框架的挑战。“这不是监管太多或太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设计有效率的、公平和有效果的监管体系的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