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经济学

校友基金大讲堂开启:卢锋教授深度解析中美争端最新进展与演变前景


相关附件:
  • 卢锋
  • 2018年10月20日晚,北大国发院二楼座无虚席,100多位校友从各地赶来共享思想的盛宴——由卢锋教授带来的深度解析:中美争端最新进展与演变前景。

    b2

    卢锋教授

    自创院以来,北大国发院一直是校友们毕业后的精神家园,不断收到来自各届校友们踊跃捐赠,这不仅推动了北大国发院校友基金的成立和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整个学院的发展。北大国发院校友基金一直秉承着初创时提出的“取之于校友,用之于校友”的原则。本次推出校友基金大讲堂,也是这一原则的最佳体现之一,以专业人士、知名教授对前沿问题的深入分享,成就校友们持续学习,永不毕业的梦想。第一讲很荣幸地邀请到卢锋教授,并由北大国发院2016级EMBA校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周瑛锋主持。

    b1

    北大国发院2016级EMBA校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周瑛锋主持

    卢锋教授一上场就直接切入正题,用将近2个小时的连续演讲,为校友们带来他对中美贸易争端与诸多冲突的理解和研究。
     
    整个讲座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简要回顾整个中美贸易和诸多争端的由来,以及最近一年左右频繁的你来我往;第二部分中美表面争端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重大事件的深度解析;第三部分是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与解决之道。
     
    卢锋教授首先为校友们强调的观点是中美贸易争端只是中美争端的一部分,这不是偶然事件的连续发生,而是美国方面对中国战略定位的系统性调整。这一判断的基础是美国两个重要报告:第一个是国家战略安全报告,第二个是专门针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报告。美国后期连续的出手,都是以这两个报告为基础。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同于以往的美国政治家,其行事风格也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这是一位心理素质极强,角色转变极快的政治家。见面还是和你友好地握手,但转过头该谈的利益一点也不会因为握手的友好而有半点让步。
     
    卢锋教授表示,回溯一年来的大小事件,有两个趋势越来越清晰:第一、贸易逆差,或者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一个开端,很快随着美方整体战略的调整而变成一连串事件的一部分。后续事件还有中兴事件、中美军舰南海对峙、《中国日报》在美国广告、美国副总统彭斯讲话等。事件目前还在沿着这一趋势在发酵。
     
    第二个趋势是美国已经不只自己动手,而是全球范围内联手。从WTO到G20,从重新谈判美加墨协议,到美国与欧盟的联合声明等。美加墨最终谈判成功,虽然美方最终也做了很多妥协,但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影响力之大和决心之坚定。

    b4

    卢锋教授还详细分析了每一个报告背后的数据基础,以及主要理论或观点的代表人物,甚至还分析了代表人物与其自身历史观点的对比,从而帮助校友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美国的整体变化,乃至整个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变化。

    回到中国策略的层面。卢锋教授认为,美国和不少伙伴的诉求,以及他们与中国的误会或冲突,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 贸易以及关税战;
    第二、 真正变成大国之后,中国与西方主流国家在体制政策与意识形态上再度面临磨合和调整;
    第三、 新兴大国崛起与老牌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或文明的冲突。
     
    就这三个层面而言,卢锋教授认为,贸易战从现有数据来看影响有限。美国进口关税提高所带来的贸易逆差收缩迹象很不明显,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数据表明,即便关税提高到25%,并进一步扩大到更大范围的商品,其影响会加大,但也构不成重大危机。而且贸易战是一个说战能战,说停就能停的事情,受两国之间情绪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就第三个层面而言,不管是修昔底德陷阱或者文明的冲突,都有两个问题,一是短时间的冲突还远远没有到那个阶段,二是中美之间不具备相应的基础。
     
    就“修昔底德陷阱”而言,这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最终使得两国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理念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但在此之前的人类大国之战,基本上都处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新兴大国与现存大国在产业结构上非常接近,而且相互的替代性极强,双方原来的经济依存度也不高。但中美不同,中美之间有很高的经济依存度,而且产业结构差距还比较大,产业互补性远远高于替代性。
     
    就文明的冲突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座十分宽广,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人类很多文明都有很高的融合度,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包容性很强,排他性不是很强。
     
    因此,当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面,即中国真正变成大国之后,与西方主流国家在体制政策与意识形态上再度面临磨合和调整。卢锋教授就此还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大国外交看内政。因此,应对外部危机的重点还是真正做好内部的改革。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表明,持续良好的对外开放都离不开到位的内部改革。
     
    卢锋教授认为,不管中美贸易战,还是美欧声明,又或者是WTO改革及G20或B20改革,当我们认真去研究人家究竟要战什么,最终对我们有什么担心或不满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不外乎国企改革、金融等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等问题。有些可能是新问题,但更多问题都是我们早就应该改革而一直拖着没有解决的,不如借这个机会强力推进我们的改革。当然,也要改变我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自我表述,学会放到国际的语境下思考和表达。
     
    卢锋教授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例,他认为易纲行长在前不久IMF峰会上表述的“竞争中性”原则很有价值,不管是不是代表了高层的授意或想法,但“竞争中性”的这一概念本身不仅值得中国思考,而且有可能成为国企改革,甚至中国重新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抓手和突破点。

    “竞争中性”并不是易纲首创的概念,也不是因为中国而设想的概念,而是澳大利亚等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推行过的操作原则。国有企业不仅中国有,澳大利亚、法国等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国有企业因为享受了补贴、金融隐性支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优惠,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非市场化优势,不具有“竞争中性”。因此,西方的实践者就想办法把国有企业隐性的竞争优势尽可能显性化,然后进行刨除,最终以“竞争中性”的原则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对国有企业竞争补贴显性化的工程量可能更大一些,但这个思路如果被高层采纳,对我们下一步的国内改革和国际应对都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卢锋教授还补充了大量的史料,充分说明“竞争中性”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与市场化改革中暗含的原则,与很多文件中的表述虽然用词不同,但内含上有很大的交集。
     
    卢锋教授最后表示,中美是走向进一步的冲突还是和解,以及新一阶段的合作,取决于美国的走棋,更取决于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在这一点上,中国一年来的回应一直是正确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时,我们十九大目标已经确立得非常清楚,历史也已经充分地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完成这一目标。目标是清晰的,方向是确定的,接下来要看的就是改革措施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够分量,是不是真正落实,是不是能变成长效机制。同时,也要看我们接下来的国际应对能不能继续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开放性。
     
    本期校友基金大讲堂还特别留足了校友提问的时间,在周瑛锋校友的主持下,卢锋教授又与校友们积极互动,7点开始的讲座直到将近晚上10点才结束。第一期“校友基金大讲堂”圆满落幕,接下来精彩仍将继续!

    b5

    现场互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