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金融

BiMBA 2010级EMBA中国资本市场系列讲座之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思路选择


 

1月15日晚,BiMBA2010级EMBA同学邀请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博士做客朗润园万众楼,与在场学员及校友分享了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路选择。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BiMBA院长胡大源教授主持。

演讲开始, 谢博士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2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他将这20年分为几个时期:从1990年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段时间属于初期探索阶段;从90到92年,中国社会对资本市场抱有疑虑,展开了“资本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实际上给了中国资本市场一剂强心剂,各地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中国资本市场从成立伊始便充斥着许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例如证券公司挪用保证金却没有部门加以监管;由股票认购证直接引发的深圳“8.10”抢购事件,也严重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究其根本,谢博士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制度化的约束,市场的许多功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认识。

从1997年开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历史整顿阶段。首先是中央发布第19号文件,宣布整顿金融秩序,注重规范证券机构和期货市场。因此从98年到2002年,中国资本市场由早期的狂热逐步趋于冷静,投资人开始更加关注行业和市场风险,但是过度保守的投资方式使得市场失去了活力,股市长期停滞,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谢博士认为这一轮的整顿只是通过行政化力量人为地掩盖了问题,但更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新兴市场缺乏,成熟市场的制度和产品要素不足,价格生产机制和约束也不健全。种种问题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仍旧任重道远。

随着“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国务院出台“国九条”,加大了资本市场整顿力度,重点是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市场清理。从2004年开始,保证金交由第三方托管,限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政策出台,机构投资人制度也得到很大发展,市场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折。“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进入高速扩展的关键期,总市值和流通量均创历史新高,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格局渐具雏形。 新的“十二五”已经到来,谢博士表示需要做很好地谋划,他用四句话简要地概括了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完善债券市场,稳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

随后,谢博士分几个方面探讨了发展资本市场的努力方向。他首先澄清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根据他的观点,多层次体现了结构化的安排,源于现代生活的多元化,横向而言,多层次代表作产品链的延伸,例如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等,这个延伸是无限的;而从纵向来说,划分的原理是各个市场的风险层级不同。两个维度细分的本质是制度差异化安排,而这也是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的内涵所在。谢博士还向大家解释了“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一般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这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由于银行的利率很高,使得企业负担很重,市场一度流行“企业给银行打工”的说法。90年代以来,中央转变了融资工作的指导思想,由“间接融资”为主改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但是中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依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仅为10%左右,如果加上往来款项、私募基金和创投基金等新兴投资工具,直接融资额也仅占30%左右。由于直接融资比重小,导致风险过分集中银行,容易诱发金融危机。此外,中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期,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并未改变,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强大的资金供给,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而且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义所在。

谢博士进一步表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要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契合。他认为未来的资本市场发展蕴含着几个大的趋势:首先,资本市场的首要目的从过去的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转变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其次,资本市场投资人由过去更为关注IPO新股上市转变为注重首发和再融资,再融资方式也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次,资本市场由关注大型企业到注重中小企业发展;第四,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由过去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转变,为自主创新性的科技型业态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接下来,谢博士着重谈到如何推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对于债券市场,谢博士认为中国目前的债券市场还严重滞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国债迄今依然只是作为平衡预算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工具,受制于资产收益率曲线。此外,中国的公司债券市场落后,市场化信用基础薄弱,中小企业难以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从根本上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分割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前者重要服务于一些大型国企或高端客户,因为发债企业将债券卖给银行,名为直接融资,实为间接,而银行规避风险的本性也使得它们的服务主要惠及高端。相比而言,交易所的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谢博士表示,未来两个市场如果能够打通,将会使更多的企业受益,当然这也需要制度和评估体系的完善,以及监管权力分工的明确。

对于场外市场,谢博士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其概念。场外市场是相对于场内市场而言的,为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融资服务,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股权流动,价格发现,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增强财务信息的公信力等等。从资金募集类型上来看,场外市场分为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前者要求以公开方式转让股份,并且要纳入证监会监管体系,后者以分公开方式进行,要求一对一股权过户。对于目前各地涌现出的场外市场,谢博士认为中国的场外市场无法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市场,此外,目前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场内和场外市场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加强了对场外市场的管理,监管权逐渐趋向集中。

演讲的最后,谢博士阐释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问题。他表示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支持自主创新,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具体而言,要重点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股价对信息的反应能力),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和稳定性;要深入理解评价体系的内涵,了解各种微观要素是如何影响市场运行质量的。把握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内涵,注重债券市场和场外市场两个外延,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

活动结束后,谢博士还与在座学员就企业上市与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关系,以及农业公司上市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谢博士清晰的思路和生动的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