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金融

【精品讲座】异域“中国通”解读中国实际汇率之谜


 

文/安琪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问题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的关注焦点,引发了政府和经济学等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其不仅是国内的聚焦点,还吸引了全球许多国外著名学者的注意力。11月7日下午,在经济研究中心大教室里,为了涤清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的众多疑惑,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Rod Tyers教授通过巴萨拉经济模型的深入分析,和广大师生们分享了他在这一经济现象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他精彩的讲座之后,卢峰教授对Rod Tyers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对巴拉萨假设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异域的“中国通”

    Rod Tyers教授于1973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并于197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学,他研究的问题包括商品市场稳定性、技术变迁、人口特征、国际贸易政策改革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宏观政策等方面。虽然2001年至今他一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强烈的研究兴趣,在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方面著作颇丰,曾多次受邀到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内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观点交流。

    这一次,他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实际汇率所抱有的种种疑惑,通过巴拉萨效应这一理论模型,从理论假设,与中国现实国情的结合,模型可解决问题以及经济展望等方面,阐释了他对中国实际汇率问题的研究和创见,解开了大家心中的实际汇率增长之谜。

巴拉萨效应-小荷才露新视角

    Rod Tyers教授首先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了今天他分析实际汇率问题所依托的巴拉萨效应理论。他风趣地说这个模型是他自己从书堆中“挖”出来的,所以名称有点生僻,但是其经济含义很简单,目的是要解释国际价格比较领域的一个司空见惯现象――把100美元用汇率兑换为不同国家货币,在穷国能够买到比富国更多的物品,也就是穷国物价比富国低,或者说穷国的市场汇率平价高于购买力平价因而二者比率即实际汇率小于1。他还生动地以去吃KFC的经历来作比,说明在中国现阶段情况下,2006年汇率转换人均收入1740美元,用PPP转换人均收入为6600美元,说明中国物价比美国这类富国便宜三倍以上,相对价格即实际汇率不到0.3。

    他继而深入地分析说,巴拉萨效应通过引入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等假说解释这类现象的。假设反应各国产出或消费品中包括“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两部门商品,假设可贸易品部门国际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即穷国生产率远低于富国;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国际差异较小。国际贸易使可贸易品价格大体可比,穷国相对国外很低的劳动生产率,导致该部门相对国外很低的工资水平。然而一国内部劳动力部门间流动性对两部门工资产生趋同性影响,结果不可贸易部门虽然生产率与国外差距不大,由于工资与可贸易部门大体均衡也远远低于国外水平,从而使该部门价格也相应低于国外水平。由于一篮子产品价格包含两部门产品,穷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国外较低,导致一般物价相对国外较低,因而实际汇率并不像购买力平价假设得那样等于1。为了使大家能够更深地理解他所提出的理论,他不时举些生活趣事来阐释,现场的气氛在同学们不时的欢笑中变得越加轻松,活跃。

 

疑惑连连-中国实际汇率为何未升值?

    Rod Tyers教授提到他起初也很惊奇,为什么中国实际汇率问题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比如国际舆论界早有断言说,人民币在2005的升值现象预示着一段时间内的明显升值倾向,甚至认为人民币币值有可能被低估了50%以上。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是国际社会立足于巴拉萨效应这一理论,普遍预期中国的实际汇率在将来会升值,因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应该和实际汇率的升值相联系。虽然说巴拉萨效应成立的要求很高,必须源于具备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和不可贸易部门价格的增长这两个必须的前提条件,但是根据官方调查数据和研究显示,中国的生产率情况和宏观价格情况都符合巴拉萨效应的假设条件,本应是巴拉萨模型的典例的。但令人惊奇地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实际汇率没有任何升值的倾向。这就引起了大家对于经济模型,对于中国国情等问题的众多疑惑与不解。而Rod Tyers教授笑称正是这个实际汇率之谜激发着他探究的欲望,使他最终发展出他的经济理论的最关键部分,也即下面所展开的“巴拉萨模型的中国化”假说。

有“中国特色”的巴拉萨模型

    由于直接适用巴拉萨模型解释的失败,Rod Tyers教授逐渐得出推论说,中国实际汇率问题的分析需要对巴拉萨模型假设条件进行扩展,也就是要考虑一些其他本国因素所可能产生的效应,比如一价定律的适用冲突,不可交易品的生产率提高对实际汇率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以及转型所产生的冲击等因素。为了逻辑化起见,他把这些具体的微观要素归纳成为三类:

    第一,可交易部门的生产率差距。

    第二,可交易部门的一价定律的适用情况

    第三,劳动套利问题。

    由此观之,他又把深化的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认为中国实际汇率的升值问题绝非一般理论中所总结的那些抽象要素,还需要考量其他一些现实条件,而且其中的一些要素甚至在中国实际汇率升值的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整理为: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不能仅考虑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增长,还需综合考查不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是否增长等方面。

    二.劳动技能专业度的增长。他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具有同质化问题,由于数量供给上的饱和性,如果不对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增值,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会很低。

    三.汇率下降。如果中国的储蓄率持续地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上,那么中国的投资活动就会很受限制,资本流动性低,不利于实际汇率的增长。

    四.市场开放度的增强。也就是说要继续深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扩大经济开放性,以增强通货的竞争力和价值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进行了一系列从抽象理论模型到现实国情的深入分析之后,Rod Tyers教授得出了自己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和结论:在长期经济活动中,中国的生产率的增长在近十年来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贸易伙伴,并且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对中国的实际汇率产生着重大影响力。与此同时,他认为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潜在的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比如总体经济(包括服务部门)的经济增速,劳动力的专业培训范围以及不断深化的贸易改革程度等。然而,不管中国的哪一种生产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汇率的增长很大程度还要取决于财政资金的流动和国民的储蓄-投资资金比,最终同样离不开需要降低国民储蓄率,加大资金流动性。这样的话,就会扭转资本净产出的不良趋势,还可以促使实际汇率具有更强的增长力。当然,这也取决于中国的同质劳动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和附加值高的服务业。

集国内外众家所长,打造实际汇率模型

    卢峰教授在讲座开始前与Rod Tyers教授进行了简单会晤后,一直与会旁听了Rod Tyers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之后,他对Rod Tyers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卢峰教授首先对Rod Tyers教授这种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热情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认为通过像Rod Tyers教授这样的国际经济学学者对中国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国内业界人士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启发和微观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并希望这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能够持续长久地进行下去。

    随后,卢峰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今天讲座中提及的巴拉萨效应的一些创见与研究。他认为,巴拉萨效应并不是完整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而是揭示一个经济追赶过程国家货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供给面最重要长期动态因素,因而仅仅利用巴拉萨效应并不足以解释给定时期实际汇率具体表现。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还需要考虑巴拉萨效应模型没有包括的其它重要变量。例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为推行进口替代战略而人为高估人民币汇率,改革开放时期消化汇率高估扭曲一段时期内要求实际汇率持续贬值。另外研究晚近时期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变动,还需要考虑经济景气周期变动以及东亚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影响等方面因素。 

    从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汇率低估使得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景气面临约束和困难,因而不利于控制和改变宏观调控微观化倾向,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不利影响。在我国经济快速追赶阶段贸易摩擦难以避免,然而汇率低估会使这方面压力更为严重。相关政策需要在权衡利弊和比较损益基础上做出选择。

    在卢峰教授的点评之后,在场师生们踊跃地向Rod Tyers教授和卢峰教授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探讨气氛中结束。会后,大家又与Rod Tyers教授和卢峰教授进行了很长实践的讨论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讲座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崭新地分析经济问题的视角和着手点,从中受益匪浅,并期待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能够开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