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医疗卫生

“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10周年庆典峰会召开


 

文/铁畅

“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峰会论坛暨十周年庆典”于7月8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卫生部医政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辉瑞制药各方领导,以及200余名学员与会。 

自2002年,在卫生部领导亲自批示并带领下,“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已经走过了10年。项目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BiMBAMBA项目、美国东部最大的医疗集团——美国北岸医疗集团,以及世界第一大医药企业——辉瑞制药公司在国内联合举办的公益性培训项目,由辉瑞制药公司在北大设立的“辉瑞中国医院管理教育基金”来支持。项目旨在培养中国医疗事业中最高尖的管理人才。10年来培养学员600多位,全国大型医院的高级管理者均得到覆盖。取得的教学成果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卫生部领导的认可。 

峰会首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教授致辞。巫院长首先对到场的嘉宾致意,接着对项目的10年简史进行了回顾,并对卫生部和众多领导同志的关怀与支持,辉瑞制药公司的鼎力支持,10年来校友们的热情参与提出感谢。巫院长强调北京大学的加入是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对医疗卫生行业进行研究,对大型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提供培训是北京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参与医疗工程的最好切入点。回顾过去,“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已经成为了代表国内医疗管理教育最高水准的品牌性项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有决心把与辉瑞公司的合作长期进行下去,继续为中国医疗管理搭建高级平台贡献力量,迎接下一个十年。 

接下来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讲话。王司长指出医院管理人员对中国医疗改革的重大意义,肯定了“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在这个领域长久、持续的贡献。展望中国医疗改革的前景尽管困难不少,但是仍然机遇大于挑战。而其中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人才是关键,强化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原则会继续下去。王司长祝愿北大辉瑞项目越办越好,为培训医疗高级人才、造福人民贡献更大的力量。 

随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发表了题为“公医改革,抓小放大”的主题演讲,分四个板块探讨了中国公医改革的道路。周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公医”的理想与实践,发现自1935年严福庆先生第一次提出,公医制道路在中国几经波折,却至今没有实现。接着周教授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目前的定位,指出“经营性质为国有和集体‘办’的医院”之定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所有制为集体或国有,而“办”似乎又有经营的性质。中国公立医院的性质和其他医院不太一样。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约束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巨大的服务压力;其二是服务增长压力;其三是财务保障不够,财政补偿依然不足。将这三个条件纳入考量的前提下,公医改革也许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选择。第一就是走“全盘公医”的理想化道路,然而这条路的困难最多。比如国家财政压力巨大,医院员工的动力不足等等。第二是局部提升公立医院“公有性”,逐步扩大财政资源在公立医院补偿中的比例,直到符合全盘公医标准。然而这条道路将导致国家财政赤字扩大,即使有钱,过度时期也过长。第三条路则是分层次讨论回归公益性。这意味着全面建立财政政策,供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覆盖城乡医保的基础上,恢复公立医院的“公有性”。这导出了周教授的核心观点:“抓小放大”。“抓小”指为提供基本医疗的社区医疗机构提供财力支持与保障,同时覆盖全民医保。而“小”以外的,国家财力无法包,不能包的“大”型医疗机构,则交给市场。总之不能走全盘公医的回头路。“放大”要求相应的法规、运营和税制规范都要跟上来,以保障把绝大部分的公立医院顺利放到医疗服务市场中去。而改革也有几步要走,首先要政事分开,去行政化,其次确立医院非盈利或盈利性的法人地位,最后确立这些医院的运行模式,而原则是“公医性”立足。

峰会前后持续四个小时,在杨壮老师与学员的师生对话中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