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招生

EMBA校友张轩:朗润园唤醒生命感


相关附件:
  • 20140424105719185
  • 4月16日,在微信中读到杨壮老师的文章《我与BiMBA十五年回顾》,深受感染,由衷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和BiMBA的发展壮大而高兴和自豪。杨老师说的最引起共鸣的一句话是: “一所优秀的商学院首先要有灵魂。”杨老师的回顾勾起了我紧张、美好的学习生活记忆,那几年我所有的周末都要用在学习上,我不由自主地翻看自己当时的学习笔记,这里摘取了几篇,这些心得体会不仅仅是记忆,过去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在导航我的未来。BiMBA的办学理念——“北大精神,社会情怀,国家发展,全球视野”应成为我们大家永远不懈的追求。​

     ​​

    张轩

    林毅夫(左)、张轩(右)​

     ​之一:“囚徒困境”与理性竞争(写于2004年2月26日)​

     ​卢锋教授的《管理经济学》学习起来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联系现实则颇有心得。​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决策者之间的冲突及合作。其中有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游戏,这个故事有一个重要寓意,两个囚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好的选择是合作,即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试图获得更大好处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它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陷入“囚徒困境”。这一均衡结果被称作纳什均衡(the Nash equilibrium)。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Nash)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所以称作纳什均衡。​

     ​寡头垄断厂商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如有的通信运营企业恶性竞争的价格战,有点像囚徒都“坦白”的局面。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后,愿意坐下来通过谈判来提高价格。打价格战不是企业的最优选择。理性竞争应是在充分分析对方可能做出的选择基础上,选择一个占优策略。​

     ​纳什的故事在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Mind)中有所记载,那个传记影片“不是通过事实,而是通过想象来试图赞美一个生命的精神”。我后来看了那个电影, 让人感慨的是,纳什在与精神分裂博斗时,仍能找到如此理性的结论,而现实中许多正常的人却做着愚蠢的决策。​

     ​之二:极限的美丽与惆怅 (写于2004年3月16日)​

     ​宽敞、明亮、现代的阶梯教室里,美国教授杨家文博士给EMBA学员讲授《公司理财》。这是门枯燥的课程,又置午后,不少学员昏昏欲睡,杨博士幽默地宣布课堂纪律,其中之一是:“可以睡觉,但不可以有鼾声而影响他人”。​

     ​杨博士讲到当前的1美元与未来的1美元的关系,即货币的时间价值。“钱可以生钱,钱生的钱又可以使生出的钱更多。”(本杰明·富兰克林)。复利具有大的威力。教科书《公司理财》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当年凯撒借给某人1罗马便士的钱,20世纪凯撒的后代想向借款人的后代要回这笔钱,按6%的利率计算,2000年后,这1便士的本息会超过整个地球上的所有财富。​

     ​老师接着说,复利的计息可以像刚才的例子按年计息。也可以半年计息一次,也可以按季、按天计息,也可以每小时或每分钟复利计息,甚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复利计息。最极端的情况是在无限短的时间间隔按复利计息,也就是连续复利计息。连续复利计息计算过程,和常识的想象不同,不是更复杂了,而是更简单明了,这里出现了极限的概念,T年后的终值可以表达为精确的数学公式。如果用复利计息的几何图形表达,按年、半年及连续计息,几何图形将由跨度很大的阶梯,变成很小的阶梯,进而变成平滑的曲线。​

    老师接着讲其它概念、其它话题。我的思绪却停留在连续复利计息的公式上而浮想联翩。​

    数学是如此优美,用如此简单明了的公式表达出了那么复杂、似乎是摸不着头绪的问题,经历了一长串的计算,一触及极限,繁琐便嘎然而止,归于宁静、归于毫不含糊的简洁。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涌出了一丝丝的敬畏。​

    我想到在高处或在原野里的眺望,有时灰蒙蒙,有时清澈无边,但总存在目力不及的远处。这时,你只能从心里感知遥远有多远,那时,你的心里才能真正涌现忘我、无限的感觉,那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心旷神怡”像一个简洁明了的数学公式概括了人间的浮华和烦扰。​

    我们一天天地过日子,一天、一年、一生……总有一天也会归于平静、无限,这是一个注定的结果。就如同一个生命的婴孩从无到有,慢慢地在母体里孕育成长,在十月后的某一天突然降临人间。​

    世界上有一种人为具体的事而苦,也有一种人为抽象的事而苦,这两种苦,就像按年、按季……与连续复利计息的差别一样大,前者有限,后者无限。弘一法师经历了人间万事,弥留之际用“悲欣交集”四字描述心境,似乎就是一个简明的数学公式。​

    下课的时候,我在北大的校园里漫步,那似乎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植物园,有名或无名的花草树木从身边掠过。这个春天,我特别留意樱花,在春天的百花园里,她们的花朵开得犹为灿烂,但她们在世界上的停留异常短暂,她们来了,很快又要走了,又归于土地。她们用短暂的灿烂演绎了由虚无到璀璨、又从璀璨归于虚无的故事,这出戏剧一样让人感受到美丽与惆怅。​

    之三:引人入胜的《制高点》(写于2004年4月12日晚)​

    周其仁教授在讲授《中国商务的制度环境》这门课时,向学员们推荐了教学参考片《制高点(Commanding Heights)》。傍晚,紧张地上了一天课,人很疲乏,而晚上还要在致福轩看这部片子。我在林木葱郁、花香四溢的未名湖畔漫步,犹豫着要不要去看这部片子。最后,我还是坚持去了致福轩,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观赏这部片子,马上就能感受到他们正被一种美好的东西吸引着,助教的同声翻译非常好,像职业翻译一样。我在半腰看到的情节是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如何在调整美国和英国经济,我很快被里面深入浅出的讲解、引人入胜的论述、精彩纷呈的故事所吸引,庆幸没有错过这次放映……一晃,2个小时就过去了。21:30,播了其中的一部,灯亮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结束了,同学们都还没有吃饭,但会心的照面中都能感受到对方愉悦和满足的眼神。又走回未名湖,我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一片清新,并因为片中那些画面和语言而浮想联翩。​

     ​《制高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片子。​

    可以抱着了解经济、了解管理的渴望看这部片子,读其解说词,这里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似乎都是我们知道的事,但能感受到真理的灼人光芒。应留心凯恩斯、哈耶克、弗里德曼这些名字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的经济发现影响了历史。​

    可以抱着了解历史的心情来看,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之后,有政治、有军事、甚至有宗教……历史在时间上可以相似,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也可以相似。从别国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国家为什么曾经贫困;从别国的辉煌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光明的道路。​

    可以抱着学习外语的心情来看,多一种学习英语的方式。这个片子是用浅显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经济和历史发现。语言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之四:风平浪静与波澜壮阔(写于2005年4月9日)​

    学习了很多的课程,再回味胡老师讲授的统计学觉得更有味道。统计学将风险的程度准确地进行了量化。方差和标准差是度量变动程度或离散程序的指标。分布的离散程度表明某一具体收益与平均收益之间的距离,如果收益分散,则表明收益的不确定性高。​

    有人研究了美国历史上几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的历年收益率。这几种金融工具包括大公司股票、小公司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短期政府债券等。小公司股票收益的变动程度很大,即你也可能赚很多也可能亏很多。依次下来,大公司股票、长期债券、短期债券虽收益下降,但收益要稳定得多。收益多,风险大;收益小,风险小。​

    这应了华尔街那句古话:“你要么睡的好,要么吃的好。”(“You can either sleep well or eat well.”)​

    人生也是这样的,在风平浪静和波澜壮阔之间,人可以选择一种,但人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之五:美国FORDHAM大学毕业典礼(写于2005年5月21日)​

     ​我们在FORDHAM林肯校区中心广场照集体合影,是每一位学员兴奋、幸福的时刻。我们围成了一个弧,站在对面为我们照相的亲友团人数和我们旗鼓相当,所以也站了一个弧,两只弧恰好围成一个不太规则的椭圆。那一刻,他们为我们记录了一张张微笑的瞬间,遗憾的是那一刻没有人想到也应该为亲友团照一张集体合影。看到亲友们的那份热忱,我忽然意识到他们的这一瞬间同等重要,我站在同学的队列中给亲友们的队列抓拍了几张照片。遗憾的是,他们的队伍太长了,我没办法为他们照一张完整的集体合影。照片是那个椭圆上的几个小段,虽站在不同的地方,但有同样的心情。​

    ​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团队伍中,有一群天真的孩子,他们很快打得火热。在FORDHAM校区,他们在草坪上嬉闹、寻找蒲公英、和美国孩子交流,快乐一直伴随他们。更有意义的是他们见证了我们毕业典礼的一个个瞬间,滋润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为他们留下难忘的记忆。未来孩子们也有这样毕业典礼的一天,生命的成长一定会让我们等到这一天,那一天,我们一定比今天更加百感交集。​

    合影

     

     ​之六: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生命(写于2013年9月18日)​

     ​十年前参加北大国际EMBA学习,很有意义的事是很多年了学校还和大家很经常联系,组织一直生生不息地存在,这是永不落幕的EMBA 。9月6日的《情系朗润园——北大国际EMBA2003级校友十年重聚活动 》 竟然来了五十六人,同学们从各地奔赴而来,有一位同学从台湾飞来。同学们在繁忙之中不辞辛苦再次聚会,不仅仅是为了一次人际见面,一定是那段学习中有价值的记忆召唤了这样的重逢。​

     ​对于我,当初学习的知识倒在其次,北大开放上进的学习氛围、师长们所传导的信念和视野、同学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才真正让我领略到世界的博大和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回顾过去的十年,那几年虽很辛苦,但很温暖明亮,如同不远处始终有一团篝火。那次学习,是人生的一次可贵的加油站。​

     ​我经历了那次学习,时常反思教育。有一句话能代表我想说的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要更好地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

     ​在互联网上看到当时活动的记述,《知天命 识大势 重人情-----记北大国际(BiMBA)EMBA2003级同学十年重聚》。“知天命 识大势 重人情”——这几个词像是过去时,又像是正在进行时,还像是将来时;像是夸奖,又像是希望。​

     ​聚会时林毅夫教授说:“过去十年,对我们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不平凡的十年。” 聚会后,我脑子里经常盘桓“十年”这个词。时光流逝得太快了,人成长得太快了!​

     ​聚会时胡大源教授介绍了朗润园由来。“朗润”二字出自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朗润”与“清华”一起用来比喻取经归来的唐玄奘,谓其“松风水月,未足比起清华;仙露明珠,岂能方其朗润。”当年,玄奘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艰苦卓绝的的西天取经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类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真相和意义的探求,从未停止,到玄奘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朗润、清华这样的赞誉对他实在当之无愧。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从朗润、清华这些词句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视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困苦为脚下浮云,这正是教育应该产生的力量。​

     ​2014年4月17日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