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宫玉振

德国与罗马尼亚:管理背后的人文精神


 

  “不了解过去时代的往事陈迹,就不可能了解现在。”
         ——(德)列奥波德•冯•兰克,《论历史与政治的联系及差别》

文/宫玉振

管理的根基是文化传统。一个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既反映了此时此地经济的发展阶段,也深深地植根于历史的、前此形成的人文精神之中。德国和罗马尼亚,是两个都自称跟古罗马帝国有历史渊源的国家。然而实质上,这两个民族在人文精神上有极大的差异。从德国和罗马尼亚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的人文精神,是如何反映在不同民族的管理行为中的。

         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形成,首先与它的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生存法则有很深刻的联系。不同的历史经验,塑造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的精神特质。

          在德意志的历史上,战争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可以说是战争塑造了古代日尔曼民族的基本性格。“日尔曼”这个词在罗马语中,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好斗的士兵”的意思。中世纪代表德意志精神的是条顿骑士团,他们将基督教的自律、禁欲、安贫乐道作为基本的生活准则,过着严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无私和献身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只有骑士团才是崇高和光荣的象征。在近代,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队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普鲁士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处于大国夹缝中的小国,随时面临着家破国亡的危险,因而从建国伊始,历代普鲁士国王就将强化军队作为国家生存的基本手段,腓特烈大帝更是希望通过近乎苛刻的军事训练,来弥补普鲁士兵员数量的不足。经过腓特烈大帝长达近50年的训练,普军成为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队,其步兵的射速和火力要优于欧洲其他各国军队的三倍。整个普鲁士军队就像一部战争机器一样,对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作战行动如同钟表那样精确无误的执行。普鲁士的军队总监冯•扎尔德恩甚至专门对行军的步数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他不厌其烦地指出:“尽管规定在一分钟内行进76步,但我经过周密思考和多次观察,得出结论:每分钟75步要更好些。” 对完美的作战动作与指挥艺术的极端追求,成为普军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更重要的是,普鲁士军队的这种精神渗透到王国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在腓特烈大帝时期,普军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近10%, 军费开支占到政府预算的85%。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所有的人甚至高级的官吏、伟大的科学家也以取得军衔为荣,军事文化也因此成为整个普鲁士文化的核心,腓特烈大帝的训练所奠定下来的严谨、服从、秩序、细致,完美,由此成为普鲁士精神的关键部分。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追求又成为德意志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对细节的强调,对秩序的推崇,对完美的追求,也就成为德国管理模式中的核心价值追求,而这也正是缔造出举世闻名的德国制造的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

        罗马尼亚是一个19世纪才取得统一和独立的国家。罗马尼亚做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三个大国之间,饱受大国的入侵,不断地被不同的大国所征服,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罗马尼亚要想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必须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灵活地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果说战争是德意志民族的生存法则,那么,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大国之间,就成为罗马尼亚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罗马尼亚的这种特殊的历史经验,使其形成了非常现实的价值取向,就是依靠外在的力量来求得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罗马尼亚先后依靠俄国取得了从土耳其独立,依靠协约国摆脱了奥匈帝国的统治,依靠德国企图夺回被苏联占领的土地等;罗马尼亚甚至连国王的产生都可以依靠外国。19世纪罗马尼亚公国成立不久,罗马尼亚人就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大公,改而从普鲁士邀请了一位德国亲王作为自己的统治者,这也就是罗马尼亚人自己历史上的第一个国王卡洛尔一世。卡洛尔一世并成为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国王。

        罗马尼亚这种依靠外部力量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在今天的经济领域同样得到了体现。罗马尼亚在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是邀请外资进入罗马尼亚,并希望通过外资的进入,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带动罗马尼亚的经济发展。除了国家安全领域之外,罗马尼亚的其他行业包括金融、能源、交通、土地等都是全面对外资开放,因此,今天罗马尼亚的最主要企业都是外资企业。至于罗马尼亚是否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产业,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在关心,就像当初并没有多少罗马尼亚人关心自己的国王是不是罗马尼亚人一样。对于许多民族来说,这似乎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了解罗马尼亚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这就是罗马尼亚之所以为罗马尼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