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黄益平

黄益平:应避免过度刺激


相关附件:
  • 黄益平
  • 未来中国还能否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看来,这是可能的。

    “通常有两种方式支持经济增长,一是刺激,二是缓慢的改革。但本届领导层的态度很明确,即不会采取强刺激。”9月11日,黄益平参加“中国的改革与增长研讨会”时称。

    不过,关于大规模经济刺激的警惕似乎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今回顾2008年刺激政策,黄益平称,2008年和2009年采取一定的措施抑制经济下滑无疑是必须的,关键是多大的刺激力度合适。

    “问题并不在4万亿的规模,而是在于,当时国务院一声令下,整个国家都被动员了起来,央行、财政部、国有银行、国企、地方政府等全部出动,结果实际的刺激规模要大于政府最初宣布的规模。”

    而且,这些刺激政策的确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下降。关于近些年中国TFP的变化,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伍晓鹰曾有相关研究。他的测算显示,2008年后,中国总体工业的TFP年增长率发生大幅下滑:2001年至2007年期间,TFP增长率为1.2%,而2008年——2010年期间,中国总体工业的TFP年增长率下降为0.3%。

    此外,刺激政策还造成产能过剩及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等,黄益平称。

    他指出,短期内经济刺激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与就业,但长期来看会产生负面效应。不过,这并非是完全否定刺激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还是有必要的,需要避免的是过度刺激。”

    在推进改革方面,黄益平表示,这意味着短期内要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只需保证就业不出问题就好。而在他看来,短期内中国并不存在就业问题。

    在许多中国经济的海外观察者看来,尽管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7.5%左右的增速仍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然而很多中国学者谈起经济都感到无比痛苦。

    对此,黄益平称,简单来说有四个原因,首先是GDP数据的可靠性。其次,经济中某些部门受影响小一些,而另外一些部门痛感更强。比如,进出口相关行业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这更多是一个周期性因素。

    另外一个因素则是结构性的,即对增长模式的担忧。黄益平指出,转变增长模式的主要困难在于,中国十多年来一直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使GDP增速维持在8%以上,这导致了一些‘僵尸企业’的诞生。如果经济增速下滑,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因此,增长模式的转变不仅困难,而且还将伴随着痛苦的调整过程。”

    最后一个因素与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他称,中国企业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金成本获得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工业升级、生产力提升及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财新网】(记者 丁锋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