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黄益平

黄益平:经济改革如何“破”与“立”


相关附件:
  • 20157cd4
  • 【背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G20峰会上谈改革时指出,“改革需要有敢破敢立的政治勇气”。他表示,改革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治本之策。对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必须果断解决,不能让结构性风险进一步积聚,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各国政府必须拿出政治意愿,凝聚朝野共识、民众共识,不畏艰难险阻,保持政策定力,不为一时的经济速度变化所惑,不为单项经济指标的波动而扰。

    “敢破敢立”,鼓舞人心。改革中的“破”与“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之下,“破”与“立”该具备哪些内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中要“破”的,首先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模式,新“立”一个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在“破”“立”交替的过程中,应当从心态上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实行区间调控,保持政策定力,不能一看到增速下降就急于回到老路上去。目前的政策定力还很不足够,要真正具备“定力”,需对潜在风险有清晰的认知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控。

    敢破敢立,不破不立。黄益平指出,改革首先在于“破”,“旧模式必须要改变。为什么?因为一方面它已经不能支持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旧模式已经带来了诸多结构性风险。”

    他指出,这并非说投资在当前不重要,但过去过度依赖投资的后果是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现在继续大幅增加投资,产能过剩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最终会形成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另外,在旧模式之下,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金融机构,在不断累积金融风险。“我们总认为这些风险问题不大,因为最后中央财政会为其兜底。但其实这不是存量的问题,是流量的问题。随着违约风险不断累积,中央总有一天会兜不住。而且,中央财政在这上面投入越多,意味着进入高回报行业的资本越少,最终也会触发系统性风险。”黄益平表示。

    有破有立,改革要“立”的是靠创新带动增长的新模式。“实际上,我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已经为改革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只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各个领域推进速度和力度不一样,很多领域的改革推进速度很慢,阻力重重。”黄益平指出。

    他认为,目前“破”的阻力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这是一块硬骨头。例如,在国企改革中,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国有资本,国资委是否能完全放弃对企业的管理和干预,国企管理层是否愿意放弃行政级别,都是很大的阻力。其二,是否能建立对改革问题清晰的认识和具备推进改革的决断力。“现在的改革,需要‘摸石头过河’的政策很多已经不需要了,下一步更多要做的是顶层设计,进行系统性改变。所以,这对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改革都是回报和风险并存的,如果认识不清或者过度担心风险,迟迟不去推进,那改革永远都不会进行下去。”黄益平表示。“例如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存款保险制度,一直未启动,阻力就是担心引发新风险。”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下行触发市场担忧。黄益平认为,在“破”“立”交替过程中,应该从心态上和思维上,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保持政策定力。他表示,经济数据下行,对决策层而言当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大规模风险发生。但同时,也应避免像过去一样,经济一下行,会急于回到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上去。“经济增速放缓是很正常的,并非一减速就意味着失业率上升、金融风险膨胀、投资者信心丧失等问题马上会发生。过去我们常常把问题给夸大了。我们应该接受增长减速的新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完全听任增长减速。政府还是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来保持稳增长。我认为区间调控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上限不突破通胀问题,下限不突破失业问题,只要增长落在这个区间里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定力还不够。但要有定力、把握得住,前提是对潜在的风险有清醒的判断。”黄益平表示。

    (本文来源财新网,财新记者 孙文婧 采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