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黄益平

黄益平:利率市场化存在“好”与“坏”之分


相关附件:
  • 20140915155616962
  • 和讯银行消息 11月2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世界经济》杂志编辑部、《国际经济评论》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六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和讯网作为独家财经媒体进行全程图文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副院长黄益平参加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黄益平:谢谢张院长,祝贺中财论坛办了第六年。我忘了我一共来了几次,但是三四次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也算是元老。刚才白重恩教授讲了关于增长前景的问题,我想讨论的问题跟他说的问题相关,但不完全一样。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我觉得现在最时髦的话题就是新常态。新常态是我们习主席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过去自己做学术研究,我们过去猜测,过去五六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简单的称这个转折点为,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常规发展。如果用时髦词“常规发展”,我们也可以称作为习主席说的“新常态”。这个常规发展意味着什么?跟我们过去的经济奇迹高速增长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差别?我们过去曾经总结过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特征,但我认为今天来看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增长速度放慢很难避免。我们是不是感觉7%不能接受,或者6%不接受。根据我的判断我认为最终是不可避免的,早晚的事情,而且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增长速度放慢是全世界的经济在成熟的时候都会这样走,很多的国家7%、6%、5%都没有关系,我相信我们只要真正积极的迎接这样的转变,其实我们也是可以的。

    第二,我们的经济结构会变化。刚才白重恩教授说投资比重会下降,我觉得如果我们看过去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们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结构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投资的比重实在太高了,导致了TFP总要素生产力的下降,效率降低,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导致了一系列结构的问题,环境污染和收入分配的恶化等等。其实,这都意味着结构很难持续下去。所以,未来结构会变的更加平衡,对投资的依赖度和出口的依赖度降低,消费可能会变的更加重要。这里我特别要提出一条,我们学界经常讨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投资拉动,还是靠消费拉动,是靠一边就不能靠另外一边,这是没有道理的。经济需要消费也需要投资,要考虑这两个是不是有恰当比例的问题。简单说以后靠消费似乎投资不重要了,或者说反过来说投资很重要,消费就是纯粹浪费,我觉得这个看法其实也不太对。但是结构会变的更加平衡,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过去比如说大宗商品的出口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宋立刚教授从澳大利亚来,我相信他可以告诉大家过去20年澳大利亚经济的长期繁荣,就是中国支持的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繁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这些国家有影响,这会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新机会。中国如果消费占比真的上升,我们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以后是全世界最活跃的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热点。所以,不是结构一调整我们以后就没有机会,其实机会很多,过去我们说消费一般都说中国人的消费,都说奢侈品的消费,未来我们可以观察,其实是在中间这块,中国平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带来消费的升级和增加,可能是引领未来世界经济扩张的一个很重要源泉。

    第三,新常态可能使我们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变的越来越快。过去我们是低成本,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低附加值的技术,一个产品生产十几年一直有竞争力,低成本的优势一丧失,成本不断的上升,产业只能升级,这个升级我觉得速度会变的越来越快。最好的例子是,过去我们一直说诺基亚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机品牌,现在它在那儿我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产业升级会变成我们的常态。为什么创新是我们未来支持增长唯一的动力,所以我的解读中国经济确实是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我刚才说的这几个方面,我自己认为转型成功我们可以走向常规发展。这个常规发展跟过去会不太一样,但是仍然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中国经济还是有可能变成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和我们的产业构成会发生迅速的变化。

    现在回头说,为什么说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过去30几年一直很成功,现在为什么发生改变。我想简单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现在碰到这么多的困难,一方面大家觉得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是最成功的,同时觉得问题多的不得了,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现在说转型,关键在什么地方。第三个问题,我想和大家简单的讨论一下金融改革,尤其是我们简单的讨论一下好的利率市场化和坏的利率市场化对我们经济转型意味着什么。

    第一,大家看到了经济增长的减速,今年年初以来我们的增长速度一直是在7.5%左右。王校长说我们现在不保8%,现在不需要保8%,增长速度下行从8%-7.5%增长速度没有那么大的变化。外部来看还是非常高速的增长,但是企业部门感觉非常大的困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困难?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过去一直保8%,保8%到最后有很多的企业增长速度有8%的时候,它们才有微利,增长速度低于8%活不下去。我们在过去和国际投资者交流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世界任何经济体都是4%、3%、2%的经济增长,他们的企业活的很好,我们企业增长速度低于8%大家活不下去?我的理解就是保8%十几年,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增长速度8%的时候是微利的。因为一直保在这个水平,现在的增长速度下来,有很多的企业真的活不下去,我觉得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存在的。这是我们过去保8%政策长期执行的一个后果。经济稳定了,但经济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这是第一个,现在面对历史性的转变,增长速度保8%保不住,下来以后有很多的企业真的活不下去,这个不是说大家叫唤。

    其次,这和前一段时间四万亿的刺激政策有关系。刚才重恩讲了我们08年以后,我们的效率其实是很明显的恶化,其实我们有多方面的指标可以看,他刚才说的是TFP一下子就下降。过剩产能的问题变的很突出,平均来看08年以前,我们的过剩产能在投资品行业25%,现在是35%。所以投资集中在这个领域,投资的速度很高,导致了过剩产能问题恶化。现在当然变的就会非常的困难。

    最后,我们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过去是人均GDP是200美元,低成本优势,只要可以生产出来都可以卖的出去。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人均GDP已经是7000美元,过去有竞争力的一些产业现在都在迅速的丧失竞争力。以后要做什么说实话有的企业不知道,所以我们经济学家把它称作为中等收入陷井。产业升级的要求,过剩产能的问题和我们过去长期保8所形成的一大批我们把它称作为温室企业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从8%跌到了7.5%。但是忽然大家觉得都过不下去,这个日子很难过。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我们确实碰到结构性的问题。产业升级的问题和过去政策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症,现在全部都并发出来。看起来增长速度下的不多,但是一下子经受困难确实很大,这是第一点我觉得不转型其实根本没有选择。

    第二个因素为什么今天会走到这一步。走到这一步有很多的理由,说保8%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保稳定的需要等等。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今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和我们今天碰到的这些很严峻的结构性的问题,其实跟我们过去的转型策略是有关系的,跟我们改革政策策略是有关系的。中国的改革30几年,具体做了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解读。简单的说,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我觉得这个大概没有太多的异议。但是怎么走的,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的解读很简单,我们向市场化的过度就是两个双轨制。

    第一个双轨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轨制。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和前苏联做的不一样。前苏联是休克疗法。我们的做法不太一样,我们的做法过去有一个说法叫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国有企业先把它保留住,让民营企业更快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好处是:第一,不会出现产出的大幅度崩盘;第二,社会上对改革的支持比较普遍。因为在休克疗法的时候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一下子把所有的国有企业民营化,产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发展培育需要时间。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前苏联东方国家马上发生的一个事情,一下子产出下降,没有发展。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很稳定。第二个优势就是没有在一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大家都有工作,而且大家都可以不断的得到改善。所以,对改革的反对比较少,社会比较平稳。这是我们双轨制改革的一个很重要优势。30几年增长一直是很平稳,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我们当初有一个简单的设想,如果双轨制走下去,未来国有企业的比重越来越低,民营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走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是一个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过去应该说也是大部分都实现。客观来说现在回头看不是那么简单,国有企业的比重下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没有很明显的减少。

    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其实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宏观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在90年代初的时候,90年代末的时候有一场银行危机,国有企业危机全行业亏损,这三个不同的问题,最后没有爆发出显性的危机。银行坏账30%-40%,财政收入占GDP的11%左右,国有企业全行业亏损,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核心的根源就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没有减少。国有企业一亏损,财政收入就减少,银行的压力就增加,所以到90年代后期抓大放小,把几十万的国有企业放出去,现在看起来这个问题好了很多。但是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其实是说国企的问题没有最后解决,第一个双轨制还留了一个尾巴。国有企业下一步怎么改,说实话现在不是很清楚。

    第二个双轨制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双轨制。产品市场都放开了,要素市场扭曲了,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能源市场等等。而且普遍来看大部分的领域,在正规市场成本是被压低的。成本压低的好处就是变相补贴企业,同时向居民征税;或者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穷人向富人收入再分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生产很活跃,出口很活跃,投资很活跃,但是消费相对疲软。第二个双轨制促进了增长很快。

    今天我们改革改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我们过去做了一半的两个半拉子工程做完。第一个就是国企怎么改,第二个就是要素市场怎么改。要素市场的改革里面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金融改革。所以第三点我想简单的讨论一下我自己怎么看金融改革。

    我们过去30几年里金融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大概几乎就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叫中国人民银行,是商业银行也是中央银行。计划经济年代不需要银行,有计划调配资金就可以。但是经济改革一开始以后,我们的金融体系就迅速的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体系很庞大。但是我们过去做的研究对中国过去30几年的金融改革有一个很简单的概括:我们金融改革强在把金融体系建立起来,把金融资产规模做的很大;弱在我们的市场没有放开,治理结构没有真正的改善。大家看今天金融体系,从三个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几个股份制商业银行、几百家几千家的各种银行和其它的金融机构,应该说市场经济有的金融机构都有。我们的体系完备,我们金融市场规模很大。我们经济学家用广义货币发行量M2占GDP的比重看金融资产的规模,中国的比重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之一。所以,无论从体系和规模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市场机制没有怎么发挥作用。我们对利率有管制,对汇率有管制,对资金配置有管制,对资本的流动有管制,我们的金融机构很多都是国有控股,我们的资本项目是不开放。IMF关于各个国家金融抑制的指数,就是政府怎么干预金融体系的运作,有91个国家的数据,中国金融抑制的程度排在第87位。这可以看出我们其实市场做的很大,但是金融体系政府的干预仍然很多。所以,下一步的改革在我自己看来,最核心的就是金融改革。因为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一个核心,金融不运作我想很难真的走向一个市场经济。金融改革从目前来看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应该说走到现在看起来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看货币市场的利率、债券市场的利率,其实都已经放开,最后利率央行还在管的是什么,其实只留下了一个存款利率的上限。

    上周五的时候央行调存贷款的基准利率,把存款利率上幅10%,放大到了20%。所以有的人说比较简单,下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就是把上限去掉就完了,我们的利率就市场化,几乎没有限制。但是,这个事情我自己的理解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把上限放开不是说放开那么简单,放开来是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举一个例子说,如果把利率上限放开,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礼拜五已经看到,央行把基准利率往下调以后,把上限上幅增加了10个百分点,最后大家看到的结果是什么?中小银行纷纷都把存款利率往上拉,因为抢存款。但是抢存款的时候可能导致的结果,背后我担忧的不是担忧抢存款,担忧的是什么?担忧的是它的道德风险问题。每一个银行知道政府是给我兜底,如果政府给我兜底,利率对我来说无所谓,抢资源才是最重要,成本是多少这是次要。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下面的改革其实是很危险的。所以,我简单的说利率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包括金融主体行为的改变,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包括有一个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样的话市场知道怎样给资金定价。我们需要新的利率调控,利率调控的工具过去是不断的调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了以后调什么,我相信央行官员脑子里是有想法,也许是回购利率,也许是拆借市场的利率。总而言之,需要很多新手段把它放进去。我自己觉得不是那么简单,不是说做就可以做的。但是好的利率市场化,需要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前面说到可能有坏的利率市场化?这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关系,我们今天看到影子银行的业务在大幅度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大幅度发展相当于是自发的利率市场化,有借贷双方不愿意在正规体系里玩他们自己多外面做。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都是市场决定利率,有的人称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应该是一个好的过程。但是我觉得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其实不是一个好的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它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时候,刚才我说的这些前提条件没有解决。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大家觉得中国的无风险利率水平说在10%-12%之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来说无风险收益率是国债的收益率,是4%-5%。今天大家看成是10%-12%,为什么?因为很多地方的平台在融资,地方平台的融资当然风险比国债高很多,它可以高到7%、8%,10%更高。但是投资者看成是无风险的收益率,因为政府担保,其实没有什么风险。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虽然看上去是利率市场化,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把大家的融资成本抬高。这样的政府和准政府的主体到市场抢钱,不光把银行的贷款垄断了,到市场把那个钱抢了以后,最后导致的结果:第一,民营企业能够借的钱可能更少了,因为它可以以更高的成本抢融资。第二,正规体系借不到钱的融资成本反而变的更高,这是为什么利率双轨制一直存在。到今天我们说融资成本的问题变成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已经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融资成本更高,因为这是一种坏的利率市场化。第三,实际上导致了我们政府以后要兜的底变的越来越多。过去是在正规银行、在地方政府很明确,这块做不下去了我帮你兜;现在说实话政府最后兜多少自己都不知道。如果这个现象发展下去,我觉得不光金融体系有问题,非国有经济发展也有问题,政府的财政最后也会出现非常大的风险。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