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卢锋

林毅夫、黄益平、卢锋等华盛顿再谈“中国经济改革”


相关附件:
  • brllkings
  • brooking


    继1月7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姚洋、黄益平、卢锋教授出席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纽交所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2015预测”研讨会后,1月8-9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代表团又移步华盛顿,继续探讨中国经济改革。

    当地时间2015年1月9日上午,由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改革: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会议邀请中美双方多位知名经济学者与专家共同讨论了中国从朱镕基时代到现在的经济改革议题以及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并与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午9点整,由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博士作开场致辞,欢迎来自中国的学者们远道而来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议题展开双边交流。随后研讨会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朱镕基时代的经济改革,由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Jeffrey Bader主持,参与讨论的包括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Nicholas Lardy、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和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Kenneth Lieberthal,在简要地回顾了以前与朱镕基总理交往的一些个人经历之后,三位学者分别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中国金融体系以及渐进的市场化改革策略三方面充分肯定了总理朱镕基从1998年到2003年对中国经济改革与腾飞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首先是在1998年国有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下,朱总理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大幅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其次是治理国有企业不良贷款推动了国内金融体系的形成,从原来的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发展出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样金融机构;另外朱总理也充分利用了加入WTO的机遇倒逼国内改革,有力推动渐进式改革在中国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取得突破。林毅夫教授特别指出朱镕基总理给中国甚至世界留下的重要政策遗产之一,就是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短期稳增长,长期支持高速增长。

    第二部分由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主持,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和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Arthur Kroeber共同探讨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成果与挑战。

    秦晓介绍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强调改革的有效实施仍需细化施行方式以及各方努力与协调。

    黄益平教授主要从国有和非国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双轨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的改革方式,其中国有部门改革成功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尚未完成,产品市场已基本开放,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依然严重,并阻碍了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朱镕基总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系列改革,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第一个双轨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而现在面对的是解决第二个双轨制所引发的问题。

    Arthur Kroeber肯定了新政一年来在反腐、户口制度、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等诸多领域所实现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改革前景充满信心,并希望看到在国企改革上进一步的推进。

    最后的部分由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国际商学院Wendy Dobson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教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Jeffrey Schott、布兰戴斯大学国际商学院Peter Petri教授共同交流了关于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议题。

    卢锋教授介绍了中美进行双边投资协定磋商的背景,并从农业部门角度分析了这一协定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的收益。Jeffrey Schott认为尽管牵涉到很多政治上的阻力,但中美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将是增强双边互信、深化双边合作最直接可行的方式。Peter Petri教授认为适应于近些年国际贸易格局的结构性变化,新的双边协定磋商有助于各国对于原WTO框架下没有的新议题达成共识。

    这次会议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布鲁金斯研究院关于国内经济改革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合作研究的一个部分。当天下午,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学者们又拜访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