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卢锋

卢锋:我国劳动力市场稳中向好


相关附件:
  • 2010092
  • ●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走势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第三次深度调整,本轮下行调整难度大。●目前就业形势尚属稳定,但仍然有必要高度关注就业形势演变。

    宏观经济的第三次深度调整

    总的来讲,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走势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第三次深度调整。从2007年GDP增速14.2%的峰值开始下降至今已有8年。近年来,不少宏观经济指标呈现世纪之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和困难情况,表明近年经历深度调整是一个基本事实。

    为什么这次调整下行压力特别大?调整时间特别长?简单而言有五个原因。

    一是新世纪初期超预期经济追赶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各类资产货币化范围和程度空前扩大与加深过程。

    二是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初竞争力空前提升,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三是4万亿刺激的双重效应。2007年下半年与2008年上半年,超常规刺激举措取得了多方面积极成就,然而客观上也加剧了原本需要调整的失衡矛盾与问题,难免要拉长整个调整周期的时长。

    四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市场化体制改革滞后、社会对行政权力有效监督未能真正落实的转型环境下,经济过度扩张与权力寻租活跃,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经验上都具有正向关系。

    五是,本轮宏观周期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叠加形成双重调整,使得目前形势更为复杂与困难。

    劳动力市场目前大体平稳

    随着调整深化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消费增速、城镇净增就业数量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无论是与世纪之交的调整比较,还是与目前工业增加值、财政收支等指标比较,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速仍比较稳健。无论是看全国指标还是到地方调研,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仍大体平稳,尚未出现全面就业困难,收入与消费增长表现较好。

    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与居民收入指标宏观周期属性特点有关。居民收入增速是顺周期的,随着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增速也会下降。然而收入占GDP比例具有某种逆周期特点,在经济高涨过度扩张阶段,利润和税收增长更快,居民收入虽也会较快上涨,然而相对比例反而下降;目前经济调整相反机制发生作用:利润与税收以更大幅度下降,居民收入比例上升。与上述观察理解大体一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从2010年1370万人下降到去年1070万人,农民工月均工资增速同期从19.2%下降到9.8%。这也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与包括人社部门在内的各部门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二,由于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近年来经济和产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从2010年43.2%上升到2014年48.2%。由于三产增长的就业拉动弹性较大,三产增长对资本形成的相关程度较低,使得经济总量下行阶段,就业形势仍能保持比较平稳态势。

    第三,我们比较就业形势的潜在参照状态。世纪之交,经济周期下行与大规模国企改制相联系,下岗失业人员激增使得当时就业压力空前加剧。目前的调整虽然仍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包含的国企改革,在局部地区会释放值得重视的就业压力,然而,正是由于当年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较大程度解决了旧体制遗留的大规模人浮于事和隐含失业问题,才使得我们目前再次应对调整局面时,能够争取到较为从容的局面。

    第四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加了。经济下行较大地区,劳动力净流出增加或净流入减少,劳动力市场发挥较大程度调节作用,有利于经济下行时期稳增长。其背后有多方面因素发挥作用:人社部门这些年实施相关政策培育和推进劳动力市场灵活度具有积极效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质性改善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年轻一代劳动力观念转变对市场适应性与平权意识都显著提升,有利于就业总量形势稳定。

    第五是新增劳动力总量供给快速增长出现转折性变化,农业劳动力有效稳定转移绝对规模趋于下降;加上我国农业补贴规模较快上升,一定程度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程度抵消了经济调整期非农部门劳动需求下降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尚属稳定,但仍然有必要高度关注就业形势演变,注意应对解决一些苗头性问题。随着宏观经济调整探底过程展开,经济下行压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有可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某种非线性演变,因而,应当努力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部署,保持和改善目前就业形势。另外,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结构性与周期性就业与经营困难,可以考虑采取结构性政策,综合实现深化国企改革,帮助经济最困难地区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