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林毅夫

林毅夫建言非洲:建设工业园承接中国产业转移


相关附件:
  • 92e_0e
  • 【财新网】(记者 张而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纷纷向海外转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非洲国家应该抓住这个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完成从低收入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转型。

    他认为,这个转型的关键在于“筑巢引凤”,即借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建立工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就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哪个国家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转移的窗口期,就能取得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把这个国家从农业经济变成现代化的经济,从低收入变成高收入。”12月18日,林毅夫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参与会议的还有来自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人士,以及非洲各国的政府和使领馆官员。

    林毅夫认为,非洲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想要提高收入水平,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从依靠农业或资源转向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现在,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第四次转移。之前,这些产业先在二战后从美国转移到日本,1960年代去了“亚洲四小龙”,最后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来到中国。“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

    林毅夫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这些产业必然会从国内转移出去。但之前不同的是,本轮转移规模巨大。林毅夫引用数据表示:1960年代日本整个制造业雇佣约970万人,“亚洲四小龙”合计雇佣约530万人,而中国仅在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加工业便雇佣了约8500万人,因此机会巨大。

    他建议:非洲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但他同时指出,国际竞争是总成本的竞争,劳动力价格只是一方面,还要看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和营商环境等。

    在非洲这样缺钱的国家,营商环境无法骤然改善。因此,林毅夫鼓励它们“集中力量办大事”,设立经济特区或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做好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力供应,并由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另外,如果要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这些企业还需要了解国际买家的需求,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确保货物质量稳定,可以按时交货。林毅夫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靠的是“亚洲四小龙”地区的企业,利用这些企业过去跟国际买家建立起的信任,逐步培养起自己的民营企业。

    他认为,非洲国家应该借鉴这一模式,大力引进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他表示,这一模式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他说,在园内的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在2012年1月开始投产,10月就盈利,到12月,雇佣的工人从年初的600人上升为2000人,一年内就成为埃塞俄比亚皮革业最大的出口企业。

    “我相信,这样的经验不仅在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这样的国家可以创造,在其他非洲国家也同样能够创造。”林毅夫说,“只要它的政府懂得去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帮助这些产业降低交易费用,非洲国家也可以创造奇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