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杨壮

杨壮:如何在世界渲染中国红?


相关附件:
  • 杨壮
  •  

    转自《中外管理》

    大年初三,当我们举国还笼罩在浓浓的年味中时,BiMBA院长杨壮教授正站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那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正在滚动播放。尽管刚刚下了大雪,广场上仍然游人如织,但是宣传片上密集出现的中国面孔似乎并没有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偶有人发出兴奋的呼应声,是正如杨壮一样的中国游客。

    “整个社会是个大系统,我们中国的形象跟政治有关,但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杨壮深有感触地对《中外管理》说,“比如:我们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及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和中央税收之间的关系,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领导风格特质,很多深度改革,以及中国海外投资的目标和导向等等,这些需要让外国人知道。”而在他看来,首当其冲的,“中国要想真正改变国家形象,要从对外投资中的国际化开始”。 


    适应,与当地社区融合

    2011年2月14日,随着日本内阁公布其201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被证实。在去年,中国GDP总值首次超过日本,超越金额达4044亿美元。

    而在这一年,中国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高达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数据来自商务部)。中石化集团(通过香港公司)71.39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公司40%股权,中石油集团联合壳牌能源公司共同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每每令国人大感欢欣鼓舞。澳大利亚、美国、瑞典、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巴西等诸多国家无不活跃着中国企业的身影。

    曾经,在公众眼里,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中总是表现不佳的,教训远比经验多。但这次杨壮却惊讶地发现,有些中国企业做得相当不错。比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这个做基础设施建筑的企业在美国的声誉相当好,其最新的战果是拿下了美国7号线地铁项目。“像这类需要考验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纯粹资本或技术投资的项目,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蛮大的。”他说。

    但是,常常在国外游走的杨壮并不认为这能代表中国海外投资的整体形象。事实上他认为: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但我们的海外动作却使很多人感到怀疑和害怕。“去美国和非洲的中国企业,10家里至少有5~8家都是去搞资源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其实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企业扩张本身,能给东道国带来多少好处?”

    杨壮认为:事实上,在日本经济的辉煌期,也曾走过类似弯路。腰包鼓鼓的日本一度在美国大肆购买,从高楼大厦到好莱坞电影,日本三菱财团甚至在1980年代末买下了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后者被看作纽约的地标性建筑乃至美国财富的象征。但日本人自己并没有软件,买了以后不知道怎么经营,就只是有钱,这导致了美国当地社区人们的反感。

    不过,日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改变策略,当发现美国极度缺乏制造商后,尼桑、丰田、本田等各大汽车企业以及很多汽车零部件公司来到美国,他们所到之处都建立新工厂,招聘大量当地的劳动力,在工厂中只保留少数日本人来宣传文化,用日本文化管理当地员工。此举在对白领员工的管理上尽管遭遇不少挑战,但对蓝领工人却大获成功。和频频进行减员的美国企业不同,日本企业尽管工资并不高,福利待遇却更好,这使得这些日本企业在美国招聘蓝领员工上相当具有竞争力。

    在杨壮看来,日本企业正是因此在美国的环境下制造出了日本的质量——最突出的一个产品就是日本的凌志车,完全在美国制造,但在口碑上却彻底打败了美国和德国高档车。通用汽车正是由此走向衰落。

    什么是真正的本土化?本土化不仅仅表现于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可能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与所处社区真正地融合。

    “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其行为举止反映出国家的特质。中国国家形象要提高的话,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十分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到什么行为举止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杨壮说。 


    开放,先打开自己

    在国外开车,杨壮的汽车玻璃都是透亮的,车内车外相互一览无余,但在国内,他常常被提醒给车窗玻璃加膜。“其实,根源并非防止紫外线,而是中国人不习惯透明。”他说。这恰恰印证了IBM 2010全球CEO调查(该调查对1541名CEO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其中有55名中国企业CEO)的一个调查结论:中国人特别渴望提升全球视野,选择此项的中国人比例高达61%,而外国为35%,但是对于他人了解自己的意愿,中国人是5%,而外国人是 28%。

    “就是说我可以看你,但你别看我。我可以到国外学习你的经验,但我的企业对你不会透明。”杨壮说,“但现在社会趋势有三大特质,分别是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应付复杂性就要求系统思维,对付不确定一定要有不同的各种方案,而多元性导致的就是对包容性的要求,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胸视角一定要开放,要相互学习。”

    曾经,索尼的盛田昭夫初到美国拓展业务,强迫自己吃西餐,交外国朋友,讲英文。可是,我们现在好多企业“走出去”没有多少懂当地语言文化的高级人才,也不愿意深入到当地社区中去。有些中资企业的人在几年中连地铁都没有坐过。根据杨壮了解,中国不少企业在海外经常带上大批中国雇员,雇佣很少当地员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外发展署对中国的一些企业不雇用当地员工一事颇有微词。反之,塔塔公司在杭州投资之后,招聘了大量的中国雇员。事实上,正如习惯于给车窗玻璃加膜,中国人在海外通常过于封闭自我,中国的管理方法也往往自成一体,颇具独特性。这使得中国企业很难和当地人沟通,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本地化的一大障碍。

    “所以说,关键在于打开自己。对外投资既要投资购买资源,又要投资建厂,既要带员工过去,又要深入当地社区,既要吃中餐,又要学会吃西餐交外国朋友。不这样怎么去结合?”杨壮说。

    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遇到的麻烦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做好沟通工作,关键是没有十分清晰的海外发展策略和战略。“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在战略问题上特别要搞清楚出去做什么。正如杜拉克所说:要做正确的事。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到海外竞争,关键在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否给政府、社区、消费者带来价值,是否给当地社区带来就业。清一色到海外去抢购资源必定遭到当地社区和政府的抵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根据企业长远战略和当地的文化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旦走出国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你这个企业成为海外当地社区中一员,让大家感觉到你就是我的老板,到这里来不是为了抢当地人的生意,而是来帮助我们,最终达到双赢目标。”杨壮说。 


    改变,突破价值观障碍

    就在杨壮此次出行美国前一周,新上任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大卫航顿将军来到北大参观西点军校士官生学习汉语的状况,并与北大副校长海闻见面。他说:“西点军校今后不仅要派很多士官生来这里学中文,还希望北大派学生到西点学习。”

    在杨壮记忆中,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按照他的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信号其实和喧嚣一时的美国对虎妈的中国式育儿法的关注一样,美国期待在教育上进一步国际化。西点军校也希望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复杂的局面下进一步增加中美两国学生的相互了解。“美国各个大学都在商量怎样把美国大学教育和中国渴望上学的年轻人结合在一起,美国的中小学,特别是私立学校,也都在考虑来中国办学。”杨壮说。

    是的,早在2010年3月,哈佛商学院分部已经入驻上海,计划招聘1300名中国学生的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校园也正在建设中。而极具好莱坞风格的华语电影《让子弹飞》也已经被美国大制作公司盯上,据说将花费1000万美元购买该片重拍版权。教育和文化是美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而显然,他们对中国的情感溢于言表,也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

    杨壮为此感到欣喜。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交流的冲击下,中美之间在思想领域和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哲学领域进一步相互深入了解,能达到更多的融合。

    “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只把GDP搞上去就可以,GDP涉及到政治文明、社会发展、文化开放、教育改制,经济发展的背后涉及到许多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杨壮说。事实上,作为BiMBA负责国际事务的院长,杨壮此次美国之行正是为他们的EMBA学生今年5月的海外领导力游学做准备工作。这也是BiMBA的EMBA学生毕业的必要项目,每年两次,且所去之处及主题总有更新。但2011年,一个更大的改变在于,他们不再将目光仅仅锁定为企业,而是向政府、教育、社区等众多项目拓展。

    “我们树立中国形象,进行海外发展,必须和国际准则、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当地社区融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你会发现越来越举步为艰。而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价值观。我们要把国际化的普适价值和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合起来,真正做到中西合璧。中国最优秀的人文传统应该是世界的,不可能只是中国特色。这个问题不解决,外国人无法理解你,中国企业还会遇到更多问题和麻烦。将来中国的挑战就在这里。”杨壮说。 


    学习,危机修复机制

    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疑让美国元气大伤。但是,杨壮认为:美国经济和企业正在有条不紊的恢复中。如今在纽约,每到晚上,餐饮场所总是一片灯火辉煌,电影戏剧等文化场所也是人头攒动。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几乎每几年就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每次危机伤痕累累,但最后总是能够走出来。这种强大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来自其相对稳健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人才政策和市场经济,在杨壮看来,是特别值得中国学习的。

    “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对法律体系的解读,对企业使命的定位,对政府职责的界定和执行,其实给正在发展的中国带来很多借鉴。当然中国不是美国,两国的国情和历史截然不同。但是,中国向美国学习的愿望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好奇和依赖,以及两国在经济、历史、高等教育、文化上的互补,其实使中美关系在看似很紧张的战略竞争中提高了一个档次!”杨壮总结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