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图片

《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专访E05级校友制片人姜诗明


相关附件:
  • 大国
  • 转自 央视网

     

    《大国重器》制片人、央视高级记者 姜诗明

    《大国重器》制片人、央视高级记者 姜诗明

     

           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工业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合作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11月6日在CCTV财经频道首播。观众与网民们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央视并应观众要求,数次调整重播计划,以满足更多未能赶上首轮播放的观众的心愿。

     

           11月14日,中国工业新闻网专访了《大国重器》制片人及主题歌词作者、央视财经频道高级记者、诗人姜诗明先生,了解了央视财经频道筹拍《大国重器》的初衷和以点带面、以情动人的创作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访《大国重器》制片人姜诗明

     

           问:《大国重器》立项的初衷是什么?

     

           姜诗明:两三年前工信部装备司领导和中国工业报领导提出,希望通过电视节目表现三十年中国装备工业工业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拍摄工业制造类的电视纪录片之前尚无更多范例。因为面对冷冰冰的机器,电视画面表现性不强;而且装备工业作为工业基础性行业,拍摄电视节目相对难度较大。

     

           但央视为什么最终知难而上,决定要做这个纪录片?因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社会价值呈多元化状态,目前全社会的心态较为浮躁。在这个时候,扎扎实实地做个基础性行业的选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还有很多扎扎实实做基础工业制造的人,没有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工业化。

     

           其次,当我们深入企业采访调研后才发现,不仅公众不了解,甚至连我们这些长期做经济新闻报道的人也难以想象,中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果。

     

           但实事求是地说,做装备工业这类节目,不论从拍摄技术上还是从艺术表现上难度较大。因为做基础性工业的企业不善于宣传,它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终端消费品,行业用户专业,市场相对稳定。所以必须指出,没有中国工业报和工信部领导的具有前瞻性的支持,大国重器这个选题无论如何都是很难实现的。

     

           现在,这部纪录片播放后公众反应热烈,好评如潮。通过纪录片,社会公众对工业制造有了初步了解,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提升了正能量,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从而也说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问:这部片子与以往经济题材不太一样,不但展示了装备工业宏大的画面,令人震撼,其中的细节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和网民,很多人都留下了眼泪。片子的主题曲也非常动人心魄、感人心扉。您作为主题歌词作者,请谈谈在《大国重器》中融入了你们哪些艺术构思?

     

           姜诗明:当前我们的社会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所说的“器”并不是仅指工具,更是指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的思路、宽阔了人的胸怀,让更多的人吸收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大国重器》的重点并不是突出先进的机器,因为在很多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差距;但最最重要的是,片子要表达出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有志气的,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我们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而这个宏大工业体系的建立,是离不开每一个工人、工程师默默的奉献的。

     

           说到这首主题歌,意在表现从古到今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同时告诉大家中国会有更好的未来。《大国重器》的题材很重,因此我们考虑能否从小的角度来描写,就想到了从孩子们的视角来写这个词曲,让孩子们明白人要有担当,脚踏实地,这样才是我们的未来。

     

           问:据我们所知,这部片子的创作经费有限,整个创作团队历经两年的艰辛拍摄和制作,请问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姜诗明:“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我们财经频道很多节目都是要二三年时间打磨出来的精品。《大国重器》虽然是一个拍摄条件艰苦、经费少的节目组,但对我们来说很正常,因为我们的团队有着职业的使命。我们这个团队做过很多大型节目,像《国企备忘录》、《经济生活大调查》等。崇高的职业理想让我们如大国重器中的产业工人一样具有着不服输的精神,要干就得干好。熬夜、流泪已成家常便饭,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传递正能量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