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图片

知天命 识大势 重人情——记北大国际(BiMBA)EMBA2003级同学十年重聚


相关附件:
  • 重聚
  • 11

     

     2013年9月7日,从未名湖通往朗润园的林萌小道拉上了欢迎的条幅,连一年四季以朴素著称的小桥也披上盛装,每一个桥柱都插上彩旗。

    走近小桥,一行行醒目而亲切的标语自然眏入眼帘——“情系朗润园,我们是一家人”。当日欢迎回家的亲人们是BiMBAEMBA2003级(以下简称E03)的学员。

    转眼之间,E03的同学们与这里已经结缘十年。

    走进熟悉的朗润园,当年的很多小树已经长高了许多,百年皇家园林显得比当年更富有生命力。他们十年前结识的同学也一样,不仅依然留存着不惑之年的意气风发,而且增添了知天命之年的大气厚重。 

    12

     

     虽然这十年间,同学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小规模的聚会也时有组织,但“集体回家”的机会并不多,再加上十周年特别的纪念意义,尤其是林毅夫、胡大源、姚洋等教授的学术与人格魅力吸引,同学们纷纷协调时间,力争出席,成为十年来同学们聚得最齐的一次。

    距离活动正式开始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已经有不少同学陆续抵达朗润园,在梅花与牡丹斗艳的精美背板上签到并合影留念。然后找到他们当年最熟悉的同学,在当年上课的万众楼下、回廊之上,三三五五,叙旧谈新。当年为同学们服务的很多老师也提早赶来,当面欢迎同学们回家看看。

    下午两点半,活动正式开始。班主任范丽荣摇着“上课铃”,请同学们上楼就座。为了今天的聚会,林毅夫教授特别抽出时间,为同学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E03班长、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首先代表全班同学做了十年聚会的开场致辞。他表示:“今天是我们入学十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回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非常激动。为什么激动呢?入学至今这十年确实是在我们的人生经历、工作经历中都是很重要的分水岭。” 

    17

     

     毕井泉说,“正是十年前在这里开始的学习,使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相互结识,并与北大结下深厚的感情,使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正是这十年前开始的学习,使我们在北大学到了经济学理论、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还有我们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大家在入学前也都掌握一些,但这里的教育使我们对这些知识更加理论化、更加系统化。”

    随后,毕井泉代表同学们对林毅夫教授特别感谢,一起期待精彩的演讲。

    林毅夫首先代表朗润园的全体教授和老师,对E03同学的返校表示真诚的欢迎。他说,过去十年,对我们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不平凡的十年。

    林毅夫表示,这十年,从国家而言,既内忧外患,又成绩巨大。同学们入学时,各界正普遍担心中国能否走出1998年东亚经济金融危机的余波,以及“非典”带来的影响。后来又有汶川大地震,以及更严重的全球金融海啸。但在这挑战最大的十年,中国依然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从2003年到2012年,平均每年GDP增长率达到10.4%,比从1979年到2012年的平均值9.8%还高出0.6个百分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对个人而言,林毅夫也相信大家这十年成就巨大,战果辉煌。他幽默地表示,这从各位的气色和笑容就能感觉得到。

    随后,他系统地为同学们讲述了“新结构经济学”,这是他从世界银行归来后一直全力推进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 

    13

     

    一个小时的时间,林毅夫没有讲稿,甚至没有任何的停顿,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引经据典,内外结合,一气呵成。林毅夫的演讲不仅系统分析了发展经济学的两次转换、三波思潮,而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前状况,给出了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针对同学们身在企业一线的需求,详细讲述了新结构经济学中蕴含的企业发展逻辑与现实机会甄别。

    林毅夫最后说,当年给你们上课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财富》全球500强是观察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窗口。一个国家在这个榜单上的公司数目和这个国家整体规模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非常相关。2011年,在《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公司有140家,中国公司为54家。预计到2020年,美国公司在《财富》全球500强可能减少为100家,中国将至少达到100家。在座的同学们,到你们20周年相聚的时候,你们的企业可能已经登上《财富》全球500强的榜单。

    正式的演讲之后,林毅夫还为同学们留出答疑的时间。虽然同学们当年都上过林毅夫教授的课,但当天的演讲依然令同学们耳目一新。有同学表示,林毅夫教授世行归来,学术与人格魅力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林毅夫精彩的讲座之后,同学们抓紧时间,集体下楼与林毅夫教授合影并握手告别。

    随后,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大源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这里的“生动”绝非一个应景之词,能把枯燥的统计学讲得栩栩如生的胡大源教授,讲起历史课,尤其是他工作生活已经近二十年的朗润园,更加声情并茂。对此,同学们有一定的预期,但令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是,胡大源教授的这堂历史课不仅生动,而且以史为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逻辑。 

    15

     

    由于林毅夫教授的演讲与答疑刚刚结束,而且E03的同学们大都上过林毅夫教授的课。因此,胡大源教授首先“趁热”为大家分享了很多林毅夫教授的个人成长故事。

    他借助林毅夫在2008年赴世界银行上任之前凤凰卫视吴小莉的一篇专访,讲述了林毅夫少时的刻苦求学,以及他从小表现出的大义与正义。他与哥哥之间的深情厚义令同学们非常感动。之后,胡大源教授又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林毅夫的很多过人之举。

    随着故事的一步步递进,时光再次回到同学们置身的朗润园。接下来,胡大源教授以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哲理,讲述了朗润园与承泽园的历史。

    胡大源教授从朗润园的命名讲起。“朗润”二字出自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朗润”与“清华”一起用来比喻取经归来的唐玄奘,谓其“松风水月,未足比起清华;仙露明珠,岂能方其朗润。”

    朗润园原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圆明园,居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旧名“春和园”,为清朝嘉庆时期乾隆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的赐园,后改赐恭亲王奕后,正式更名为“朗润园”。同样巧合的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即将修复的新园——承泽园也是第十七皇子的赐园,但“辈分”比朗润园高一级,第一任园主为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

    在讲述两座皇家园林历史的过程中,胡大源教授以人物为线,结合历史时事的变迁,回顾了永璘、奕、倭仁、奕劻、载涛、允礼、允祥等人的历史作为与史书评价,时间从清中期一直延续到清晚期,乃至民国和当代,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两位教授的讲座之后,时间已到晚上6点。同学们从朗润园到一墙之隔的直隶会馆。刚刚下课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院长也特别赶到会馆,与同学们见面并发表演讲。

    姚洋院长首先代表国家发展研究院对同学们“回家”表示热烈真诚的欢迎。随后,他为同学们特别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走势。

    姚洋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不少挑战,全球经济也没有完全走出危机,但他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谨慎乐观,到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可能性很大。以当前的经济速度增长,保守计算,到大家20周年相聚,即2023年将见证这一历史性的赶超。 

    14

     

    展望未来,姚洋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机会在于教育和改革,最大的挑战在于控制和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他表示,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本项目的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的对内开放,比如民营银行的注册,请大家密切关注这一进程,并发掘其中的机会。

    姚洋院长的演讲之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包括未来的投资机会、如何理解经济状况个体感受与官方统计数据之间的误差等等,姚洋院长一一作答,直到晚宴结束。

    最后的时刻到来之前,校友部主任刘长艳表示,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却有不散的友谊和不断的学习,E03就是这样的群体。

     

    聚会次日,E03同学张轩特别发来一份十周年返校感言,附录如下: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生命——E03 张轩

    昨日的《情系朗润园——BiMBAEMBA2003级校友十年重聚活动 》 竟然来了五十六人,同学们从各地奔赴而来,有一位同学从台湾飞来。这一点上,我现在是幸福的,坐地铁一刻钟就赶到北大了,当初我从南京每两周飞北京学习一次,简直不堪回首,我的同学还有从台湾、香港飞来学习的。那几年我所有的周末都用在学习上了,无瑕欣赏春华秋实。

    同学们在繁忙之中不辞辛苦再次聚会,不仅仅是为了一次人际见面,一定是那段学习中有价值的记忆召唤了这样的重逢。

    对于我,当初学习的知识倒在其次,北大开放上进的学习氛围、师长们所传导的信念和视野、同学们职业的五彩缤纷才真正让我领略到世界的博大和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回顾过去的十年,那几年虽很辛苦,但很温暖明亮,如同不远处始终有一团篝火。那次学习,是人生的一次可贵的加油站。

    我经历了那次学习,时常反思教育。有一句话能代表我想说的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

    而看到我们周边的教育,特别是孩子们正在经历的教育,与此时常是相悖的。

    前一段,我遇到一个到去美国读高中的孩子,我问他的体会,他说了一件普通的事,每周都要去教堂,上课和去教堂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这种教育是在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和教孩子们为人处事。这恰是我们的教育不屑和极度缺乏的。我们单位招聘,经常面试一些学生,我的感叹是,他们的知识真是惊人,而在信念上、人际上真是遗撼。

     

     

    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