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EDP

马浩:鼎泰丰和博士论文


相关附件:
  • 20150916133127872
  • 在下食风保守,欧美旅游,基本不去尝试任何地方的特色食品。无论到那儿,最保险的是意大利餐,档次价位到一定水准的,食材和口味通常都很地道,质量稳定可靠,robust,consistent,and reliable。

    美国的连锁店如Red Lobster和Longhorn Steakhouse等则是中产阶级家庭常去的地方,不用思考选择。再低一个档次,美国快餐至少在标准化方面还是做得不错,让人能够预期自己将获得的食物大致是啥样。比如,汉堡王最近做得很好,尤其是在亚洲和欧洲。

    但高档点的店,全球连锁的就少的可怜,比如美国的牛排店,Ruth Chris,Merton's,Capital Grill等。

    比起美国店和意大利食肆,日餐和中餐的质量和可靠性则差异较大。而且,全球范围内,基本上看不到中日餐饮的连锁店。

    643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始自台北永康街的包子铺“鼎泰丰”。号称被《纽约时报》引为全球10大美食之一,鼎泰丰在纽约并没有店铺。去过的第一家好像是在加州。记不清了。

    首次接触北京的鼎泰丰是在新光天地,后来有渔阳饭店和当代商城。可以说,当代商城店是整个鼎泰丰系统最为cosmopolitan和fashionable的分店,比台北101精雅。

    去过台北的三家或者四家,记忆中鼎泰丰老店基本上是街坊店小吃的风格。

    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北京的大学生来说,包子铺并不陌生。最著名的当然是西单长安大戏院东边的庆丰包子铺,还有地安门的狗不理,西四包子铺,黄庄包子铺等。

    如今庆丰已经在北京铺天盖地,并且逐渐连锁全国各地,也已经落户台湾。庆丰仍然是邻里小吃。而走出永康街的鼎泰丰则已然以“高端时尚”著称。

    这不,在西雅图就有两家鼎泰丰分庭抗礼,各自火爆。食客每餐都要排队半个小时左右。

    西雅图的鲜鱼蒸饺,好像别地儿没见过。第一次去感觉甚好。第二次吃,馅儿的texture和口感仿佛差了一些。不知道是否食材的标准化程度难以统一。

    感觉最地道的是红油抄手,无论鲜虾还是菜肉,都很棒,比北京当代的好,也比国内(包括四川和重庆)大多数(任何)店家的好。沾满红油之后,仍然劲道饱满,精神抖擞。其它店家的,一滚红油就早已偃旗息鼓,蔫塌瘪气了。

    641

    去过鼎泰丰的东京新宿店,首尔明洞店,新加坡某店,还有悉尼的分店。首尔的本地化举措很多。新加坡更像小吃点。日本没印象了。悉尼的口味最差,腻而不鲜。不像是鼎泰丰。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话题。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话题,全球化(标准化,规范化)与本地化(独特性,本土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这里涉及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多各方面的因素。

    记得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曾经在1970年代左右首次研究IBM公司在全球70个国家子公司的文化差异。同一家公司,不同的国家子公司,即有利于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有利于比较公司文化与国家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大概十几年前,吴士宏事件时期就有媒体诘问:到底是"IBM中国"还是"中国IBM"。IBM中国公司的文化,到底是更中国,还是更IBM?

    Hofstede(祸福是他的)对IBM公司的研究耗费巨大。一般人也研究不起。对于鼎泰丰的全球化,一个博士生(比如DBA)还是可以作一篇论文的。

    写一篇论文,看看各类因素的影响,比如所有制和治理结构(独资或合资,直营与加盟),品牌定位,消费者构成,产品和加工与服务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程度,本地化的特色,等等。

    全球几十家分店呢,吃一遍那是必须的。否则怎么能让人信服你的研究结果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谁说吃货不能博!

    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