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EDP

陈春花:清生死,明感恩


相关附件:
  • timg
  • 又到清明节,陪妈妈和家人去为外婆和爸爸扫墓,天气很好,带着外婆和爸爸喜欢的东西,也带着香烛与祝愿。到了墓园,我们默契而安静地做着每一个程序,在这过程中,大多数是大姐带着我们和外婆、爸爸交流,向两位老人介绍家里发生的变化,最常说的是孩子们的进步,我们知道这是两位老人最关注的话题。牵着妈妈的手,看着围在妈妈身旁的家人,一种很愉快的心情充满四月的空气中,略微热的自然温度,也很衬托暖暖的亲情。

    640

    每一次扫墓结束,我们就会一大家子人去聚餐,也许是还沉浸在与过世老人聊天的时空里,大家又开始回忆过去生活的种种来。每每到这个时候,妈妈会特别神气,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有极大的共鸣,小一辈们除了充满好奇之外,多少还有些跟不上节奏,看着他们不断问问题,妈妈和姐妹们骄傲地回答,在一起的美好,就这样呈现了出来,时光也一下子就推到从前,推到我们年幼的时候,推到我们成长的历程中。

    爸爸是个地质工作者,从事勘探水文地质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与我们在一起。每逢爸爸回来的那个月,都是家里盛大的节日,一整个月的节日啊!

    爸爸、妈妈都是湛江人,因为爸爸的工作,妈妈随着爸爸到黑龙江工作,因为当时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妈妈会想办法节省细粮留着爸爸回来吃,而爸爸回来的那个月,家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因为爸爸喜欢讲故事,把他在野外作业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最记得黑熊的故事,林中的黑熊会在人背后袭击,它会跟着人走,然后从背后跃起,搭在行人的背后就如老朋友一般,如果你以为有老朋友从背后搂过来,转过头去和朋友打招呼,你就上了黑熊的当了。如果你不理它,不回头继续走,黑熊会觉得没有趣,走一段时间后,它会自己离开。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只是觉得爸爸讲这个故事给我极深的印象,脑海里一直留着一个趴在人肩膀上走路的黑熊样子,觉得完全不可思议。

    爸爸很热爱学习,喜欢写文章,他总是写啊,写啊,可惜的是,他都是写工作报告,所以我们也没有机会看到。爸爸喜欢穿戴整齐,一丝不苟,在我的印象里,似乎爸爸爱穿平整的衬衫,整洁的工装。到了改革开放后,爸爸很早是那个穿西装系领带的人,所以在我的内心里,爸爸非常帅气,而且还有点书卷气。爸爸虽然每年在家只有一个月,但是他会写信给我们,写信的习惯一直保留到我上大学,他在信里总会谈论学习,谈论进步,谈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些交流,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0

     

    可惜的是,因为爸爸很少回家,我们能够一起生活的时间真的少得可怜,因此在我生命的痕迹中,妈妈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能够让我忆及爸爸的东西真的很少。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爸爸选择了把自己贡献给国家和山川野外,确保孩子们能够有温饱,家得以安稳,应该也是尽了爸爸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每念及此,我都在心里暗暗感激他,虽有遗憾,却也无怨。

    外婆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从湛江来到黑龙江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外婆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这一点在她与她的父母做斗争,反对裹小脚的斗争中可见一斑。外婆可能是在他们那个时代,少有的“大脚”,因为她不肯裹脚,我曾经问过她这个问题,她总是笑笑回答说,她坚持了也就成功了。

    外公在妈妈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外婆一个人独立抚养妈妈长大,也许是因为此,外婆的性格中有着极其坚毅的成分,也保留着非常强的韧性以及追求美好的秉性。小时候记得外婆很爱干净,小孩子们如果要和她住在一起,要在她的监督下洗澡,她才放心。她喜欢关注身边的变化,特别喜欢新东西,我最清楚记得她第一次看到电烫斗的时候,希望买一个给她,她好奇为什么看不到加热,就可以把衣服烫平,所以当她第一次拿到电烫斗的时候,她用原来的方式来感受热度,让电烫斗太靠近自己的脸庞了,差点烫坏自己的脸。

    外婆是一个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自我管理的人。在她已经超过90岁的时候,还是自己清洗内衣,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发现自己可以帮助把门擦干净,而且她特别喜欢我家的大门,觉得整个小区里,只有我家的大门最好看,所以她每天都去擦拭这个大门,所以我们家的大门一直保持着一尘不染的洁净程度。

    外婆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她会认真去看新闻,从她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时代。记得有一次她和我的朋友们聊天,她说改革开放好,我的朋友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说她以前没有工作,改革开放后她的外孙们都有工作,她觉得这真好。当时在场的朋友都被她这个观点给愣住了,也许在我们习以为常之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在一个1915年出生的人眼里,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和成就啊!

    外婆直到92岁去世,都保持着自我管理的习惯,以及理性对待生活的态度。她会珍惜每一分钱,理解每一个努力的艰辛;她会珍惜每一个进步,理解每一个潮流的活力;她会珍惜每一个新的事物,欣赏每一个新的东西。这份自律、理性以及面向新事物的特征,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也具有了很大的开放性,以及接纳变化的能力。

    挂念着逝去的老人,总让我们有团聚的机会以及叙旧的缘由,每每这个时候,会让人更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及在一起的美好。我们可以回馈给先辈的很少、很少,唯一能够回馈的,就是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尽可能多地陪伴着他们。所以,每年这个节日,或者其他节日,我都尽可能让全家人在一起,这些相聚的时光,让每个家人的生命具有了恒久的丰富性,也让我们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有着永恒的稳定性,因为这些记忆,这些相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内在的凝聚力量来,会化作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脉络,根植于血液里,秉性中。

    我曾经资助过一个学生读大学四年,他本科毕业后,告诉我想继续深造,要继续读硕士,我建议他不要继续读硕士,而是应该先去工作,等自己有了供自己读书的能力,再来读硕士。他回答我说,想不到我会不支持他深造,并说我让他很失望,至此之后这个学生不再与我联系。说实话我在心里为这个学生惋惜,因为他不懂得感恩与回馈,我之所以不再继续支持他读硕士,是因为同样的资金我决定给其他贫苦的大学生,而他大学已经毕业,就不该再要求资助读硕士,虽然我讲清楚了不再资助的理由,他依然觉得是伤害,并采用了断绝来往的行为,我除了觉得惋惜之外,还有一点点失望。

    有时候遇到学生给我写信,问道这样的问题,他想到国外去深造,但是家里非常困难,他该如何选择?我都会回答说,先在国内把大学读完,去工作,帮助父母改善生活,然后再考虑自己继续深造,或者出国深造的事情。如果父母有能力支持你,你自然可以选择先读书,但是也需要你记得,读完书之后,还是要好好回报父母。

    父母之于我们是生命之托,也是生命之重。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以及因生命而来的一切体验;他们赋予了我们成长以及因成长而来的一切美好;他们赋予了我们机会以及因机会而来的一切可能。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给予父母的又有多少呢?

    中国文化中,虽然一直讲“孝”,但是人们内心中“向下关怀”的习惯却根深蒂固,对于孩子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未需要的一切,父母都竭尽全力去满足,但是孩子们却很少以相同的力度来回馈父母。

    我很幸运,外婆和爸爸都可以很开心地与我们在一起,而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我们也有能力照顾到他们并安顿好一切。我更幸运妈妈现在就坐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牵着她的手,走在春光里,走在笑语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但是希望在这其中也加上父母的需要,如果可以并行考虑,兼顾到彼此,人生真的可得圆满。

    清明节是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是孝道与感恩的故事,因此我特别喜欢这个节日。(本文完)

    本文转自陈春花老师公众号“春暖花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