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研究生

张维迎:中国呼唤创新型企业家


相关附件:
  • BAEC77A
  • 题记: 2017年11月25日晚,第一期“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二层举办。本次“国家发展系列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他从经济学的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企业家与创新”的相关话题。“国家发展系列讲座”旨在为MBA/EMBA学生与国发院的名家名师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方面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发院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帮助学员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内容涵盖广泛,集各家之专长。作为MBA/EMBA课程的有机补充,该系列讲座将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Img386506617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

    张维迎老师首先介绍了“企业家与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学理背景。实际上,主流经济学理论假定市场是均衡的,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因此,社会面临的只是寻找最优化的解来配置资源,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计算问题。在经济学领域,谈论“企业家”实际上是一个边缘问题,而真正理解企业家的含义,理解企业家在市场中的重要性的人并不多。在张维迎老师看来,不理解企业家就无法理解市场。

    回溯历史,如果人类历史从250万年前开始算起,经济增长是近250年的事情,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第一种理论基于生产要素的增长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资本、劳动、外生的技术变化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第二种理论则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的历史也就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历史。

    张维迎老师介绍,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出现和创造的过程。传统的社会只有农业、冶金、陶瓷、手工艺等几个行业,产品很简单。而在现代社会,行业数量是巨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如今的产品种类更是需要以亿计算,以亚马逊网站为例,其所销售的产品就有3.98亿种。

    自18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改造传统产业,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主要创造新产业。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第二次起源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第三次起源于美国。新产业和工业革命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张维迎教授分析了英国的炼铁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创新如何使得生产廉价铁成为可能,采矿业又如何导致动力的革命。从以往依赖人和动物肩扛背驮的自然力到发现蒸汽动力,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动力革命。蒸汽机最初就是为了矿井的排水,从纽科门蒸汽机到瓦特蒸汽机,蒸汽机从只能进行往复运动到实现旋转运动,成为了更具普遍性动力,由此,蒸汽机不仅用于煤矿,还扩展到面粉加工、纺织业、交通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使得英国逐渐超越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军者。

    张维迎老师认为,从上述历史来看,资源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是依靠人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以石油为例,石油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有害物,一种需要被清理的污染物。当从石油中提炼煤油的技术出现后,石油变得有用了,但最初汽油和重油作为煤油提炼的副产品,仍然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有害物。而内燃机的出现,使汽油通过添加剂的改造成为了可以燃烧的动力资源。企业家如何创造产业?经济如何发展而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个要素是给定不变的,东西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企业家,技术的创造最多只能是少数聪明人的灵感偶然创造的摆设,不能投入市场,更不能依靠商业化而变成大众消费品。

    套利与创新: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张维迎老师看来,企业家是那些能够发现市场不均衡的人。企业家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套利与创新,而这两个功能又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市场的不均衡意味着存在着盈利的机会,因此,发现不均衡就是发现盈利的机会。正因为有了企业家,让追逐利润的竞争起到纠正市场错误的效果,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随着利润和机会逐渐减少,市场趋向均衡,而创新则打破这种均衡,并创造新的潜在的均衡点。传统经济是一种均衡经济和循环经济,而通过创新生产,发现新的原材料,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组织形式,从而带动新的市场。

    张维迎老师随后介绍了两个分别代表“套利”与“创新”的经济学实例。1920年代,“红色资本家”阿曼达·哈默访问苏联之后,发现了美国浪费的粮食资源与俄国饥荒之间的不均衡,进而发现了新的盈利机会;哈默又从德国引进先进机器生产铅笔,取代俄国本土的劣质铅笔,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哈默作为一个套利者走上企业家之路的故事。1800年,弗雷德里克·图德游历加勒比海之后,由于哥哥因热带酷暑而死亡的灾难性经历,让他产生了从北部运送冰块到西印度群岛的念头,尽管这桩生意最初带来了严重亏损,甚至让他因负债而入狱,但终于在第15个年头,他不断改进运输和储存中冰块的保存方式,终于成功地将冰块运送到印度、巴西、西班牙等地,使冰块贸易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产业。

    由此可见,正是套利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资源配置。张维迎老师介绍,创新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颠覆性创新,每一种颠覆式的创新都是范式的变化,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实现从0到1的突破;第二种是改良式创新,即通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来进行创新。创新的两个基本特点与不确定性和风险相关,改良式创新则往往存在着风险问题,是可被量化的。而颠覆式创新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长周期的特点,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商业上的、制度环境上的不确定性,都难以量化,因此,不确定性的独特性意味着过去的数据并不能提供有关未来的信息,创新是不可预测的。

    创新者的素质与创新的制度环境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创新者往往具有以下素质:首先是对盈利机会的警觉;其次是不循规蹈矩;除此之外,创新者还具有将事物简单化的能力,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而在张维迎老师看来,创业者的想象力是决定创业者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组合,正如奥古斯塔·埃达·洛夫莱斯夫人所言,“想象力是一种组合的能力,它可以采用新颖的、独特的、无限的、不断变化的方式将事物、事件、思想和概念组合起来,它可以洞察我们周围看不见的世界,那是科学世界。”

    张维迎老师指出,除了创新者自身的特质,创新的成功也需要制度因素的保障。由于创新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回报周期很长,是一项高度冒险的事业;只有当企业家和投资者具有长远考虑和相对稳定的预期时,他们才会有积极性从事创新投资;创新对自由、产权和法制的敏感度远大于套利对自由、产权和法治的敏感度。创新对金融体制的敏感度远大于套利对自由、产权和法制的敏感度。从整体上看,中国目前的体制更适合套利,不大适合创新,应当逐渐创造适合创新的发展生态。

    最后,张维迎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与大家分享了中国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前半段,经济增长方式是配置效率驱动的增长,产生了大批的套利型企业家。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后半段,则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家,相应地,经济增长也称为创新推动的增长。张维迎老师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但仍然需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扭转“made in China”的“超市经济”局面,以真正的创新精神,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更多的东西,期待着大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创新,在未来的中国产业史、技术史上榜上有名。他还说,创新榜上的企业家比富人榜上的企业家更值得人们尊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