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教授观点

余淼杰: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下的中国经济


题记: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在“国家发展”系列讲座的演讲整理。“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已举办30多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推出在线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之后,又向全球蔓延,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还在继续,这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叠加性影响。我从四个方面的进行分析: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新进展; 二是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的研判;三是疫情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四是应对疫情的政策建议。
 
如何判断中美贸易摩擦
 
我们先回顾一下中美贸易摩擦,因为这个影响因素并没有消失,而且未来还会有新动作。
 
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开始于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15日,双方终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耗时将近两年,期间经过三轮五次加征关税。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我之前在很多评论文章里都详细讲过。
 
梳理过去,当然主要是为了预判未来。去年12月1日的北大全球校友会上我就大胆预测过,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能在12月15日之内达成。当时距离协议真正签署还有两周左右时间。同时,当时的中美关系还受香港、新疆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干扰,因此有人认为,中美贸易协议可能要取消或拖延签署。
 
我的预判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2019年10月10-11日,第13轮中美经贸谈判中已达成初步意向,特朗普还准备邀请习近平主席在同年11月16日的APEC峰会上会面。虽然智利突发国内骚乱导致APEC峰会取消,但未必带来根本影响。
 
第二,这是特朗普的关税安排决定的。特朗普在2019年8月初已经明确表示9月份加征第三轮第一波关税,并将于12月15日对剩下的1620亿美元加征高关税。当时间逼近,他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执行原计划的加征关税,问题是12月15日临近圣诞节,民众采购需求极大,物价上升肯定要抱怨政府,不利于他的连任竞选,因此,加征关税不是最优选择。二是拖,这也很有可能。三是12月15日之前达成协议。如果没有更多信息,特朗普到底选择二或三很难判断。刚好众议院提出弹劾特朗普,四面楚歌之时,跟中国达成经贸协议成为特朗普转移注意力的最佳选择。同时,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不愿意打贸易战,对贸易协议一直本着合作、开放的心态。因此,最终结果如我所料。
 
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趋势
 
2019年12月15日的国发院的国家发展论坛上,我也大胆地预测人民币接下来将保持升值,3个月内对美元将升至6.8左右。这个预测也很快得到证实。我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第一、 短期来看,12月15日中美签订第一轮贸易协定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但影响的程度有差异,反应在主权货币上,谁升谁贬取决于对哪一方的影响更大。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同一因素对两个经济体都产生正面影响时,小一点的经济体受影响的力度会更大。如同分一个饼,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吃饱。
 
第二、 人民币中长期到底是升还是贬取决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速高于美国,人民币会相对美元升值,反之贬值。尽管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但生产率增速比美国快,这决定了人民币中长期会升值。
 
中美贸易战之初,人民币贬值很厉害,与大家的预期有关。因为最初多数人会以为中美贸易战一旦打起来,中国经济会一败涂地。一年下来,事实证明负面影响比预期要小,加上中美第一轮贸易协议签订,情绪上也有利于人民币升值。至于为什么预判升值到6.8左右,这主要是基于经验。
 
如何解读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
 
对于中美贸易第一阶段的协议,一种看法是中国让步过多,早知如此,不如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时就签。然而不要忘记,按美国当时的贸易条款,不要说中国不可能接受,连第三方的英国看了都觉得美国太过分。还有一种看法是既然让步那么多,不如拖到1月再签,我认为也不能这么看。我们不妨仔细看看第一阶段协议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技术转让。美国要求中国在技术转让方面公开透明,中国表示没问题。
第二、 食品、农产品贸易,尤其是扩大农产品进口。中国答应2020-2021年从美国进口农产品320亿美元。
第三、 金融服务协议。首先,中国从2020年4月1日开始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允许美股独资。其次,要求中国先后逐步放开银行、证券、保险。
第四、 宏观经济及汇率稳定,汇率不能有竞争性贬值。
第五、 扩大贸易。要求中国在2020-2025年保持自美进口商品稳定增长,在2017年的基础上,2020-2021年两年内扩大进口2000亿美元,2020年扩大767亿美元,2021年再扩大1233亿美元。主要是农产品、制成品、能源及服务等四大类产品。中国扩大农产品、能源、服务三大类的进口应该都没有问题,但制成品可能要取决于美国愿不愿意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
 
总的来看,中国过度让步的说法站不住脚。首先,协议里所有条款都有一个对等要求,大都是双向的。其次,协议明确美国有责任确保足够的产品供中国购买,如果美方产品供应不足导致无法履行,责任不在中国。再次,协议中同样写明,如果美方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不够好而导致购买无法达成,责任同样不在中国。
 
同时,协议原文写明,它不是强制性机制,而是一个双边安排,这跟2018年的贸易要求有很大不同。
 
另外,第一阶段协议还强调加强技术转让的公平性,也意味着美国不能再说中国违反301条款,换言之,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301条款的合理性。
 
如何研判中美贸易关系走势
 
总体上,中美中长期的关系可以用12个字概括:有限合作、长期竞争、相互依存。判断的依据有三点:一是美国已经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未来即便仍有合作,也不会像本世纪的前十年那么好;二是中美的经济结构以及彼此的经贸结构决定了两国的关系是长期竞争关系;三是中美最后会完全脱钩的可能性也不高,因为如今没有一个产品是简单的由一个国家生产,越是复杂的产品越是依靠更多的国家共同生产,然后进行装配、加工、包装。这种基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依存关系难以彻底改变。
 
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有效期为两年。这两年里,2020年是美国大选,特朗普当然希望中美关系平安无事,2021年也是中国的政治大年。所以2020-2021年中美关系总体相对平稳的概率大,贸易合作需求大于摩擦。
 
假如特朗普连任,预计对中国比第一任期更不友善。因为当前正是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的敏感时期,美国自身的情绪更容易出现恐慌和复杂化,而且按照全球经济周期的特点来预测,2026-2027年左右会有类似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美经贸关系将更加紧张,竞争有可能达到白热化。直到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1.2-1.3倍,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崛起习以为常之后,两国关系才会重新回归。
 
如何看待疫情对中国的影响
 
这次疫情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定然带来负面影响,主要看几个指标:
 
第一、GDP增速。我个人判断,今年4.5%的GDP增速没有问题,但要达到5%或更高,需要更多政策组合拳。假设以5%的GDP增速作为基准,这个数据是基于1月份GDP6%,假设2月和3月GDP增速平均等于零,全年整体有10个月6%的GDP增长,则2020年全年GDP平均增速依然能达到5%,已经很不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速预测是2.9%,发达经济体全年平均经济增速是1.7%,其中美国2.1%、欧元区1.4%、日本0.5%。假设中国经济增速能达到4.5%甚至5%,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第二、国际贸易。个人判断,今年一季度贸易逆差会在1000-2000亿元,具体数据取决于3月份的出口。今年1、2月的贸易逆差为500亿元,如果3月份进口和出口总体平衡,贸易逆差就是500亿元,如果3月份出口少量下降、进口保持增长,逆差可能会达到1000-2000亿元。不过总体上2020年全年贸易仍然维持顺差,而且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2019年的贸易顺差是2.9万亿元。
 
第三是通胀。2月份通胀情况应该比较好,从全年来看,通胀也不会有大问题。
 
第四是就业。就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如果疫情在4月前得到有效控制,不太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技术院校毕业生和蓝领工人就业会受影响,但整体上就业影响不大。
 
与非典比较,疫情短期的负面影响明显比非典更大。首先,2003年非典时值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国经济也在上行阶段,经济增速在8%以上,非典疫情本身也远没有这次疫情严重。其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2020年的中国经济规模是2003年的7倍,那时属于粗放型增长,上升比较容易,现在集约型的增长就比较难。最后是消费方面,如今大家更加注意卫生防范,第一季度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无疑有很多后续影响。
 
以上是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疫情对经济结构的具体影响,也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尤其是种植业,因为刚好是春耕期间,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复工,在家里正好种田。但是养殖业,尤其是猪牛羊禽受到的负面影响明显,估计一季度的供应量会小于2000万吨。
 
第二产业受到的影响比较高。如果按规模分,大企业受影响相对小,中小企业受影响相对大,因为它们本来就贷款难,疫情之下资金链断裂风险更大。如果按属性分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外资第二,主要是信心问题。
 
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明显最大。快递业以外的餐饮、住宿、酒店、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基本上都在2月份断掉,虽然文化产业还有在线业务支撑,但难以扭转服务业整体的巨大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从国际贸易的结构性影响来看,也有三点:
 
第一是贸易进出口方面,出口受影响大于进口。因为进口产品主要通过海运,大部分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从美国运出,进口即便有所下降,也主要是加工贸易部分,因为减少了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出口受国外疫情影响会更大,原因在于,疫情一方面会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停产或不完全复工、复产,二是海外疫情导致全球多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但欧美的疫情严重之后,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出口肯定会急剧上升,进口相对平稳。
 
第二是贸易品类结构方面,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因为加工贸易与全球产业链配套,现在全球产业链已经断掉。
 
第三是国别贸易方面。今年中国完成中美贸易协议的进口总额总体问题不大。尽管如此,今年中美贸易顺差还将有可能达到2400亿美元,因为美国更需要中国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在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中,中方承诺扩大进口,但不保证减少贸易顺差。
 
如何看待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分析两个方面:
 
一是对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影响。中国经济是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号称“世界工厂”,中国基本上是从韩国、日本进口核心部件,从欧盟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和装配,再出口到欧美。疫情期间我们停工停产,最先会影响日韩,无法再进口核心零部件,比如iPad和iPhone的核心零部件就停止进口,然后会波及欧美下游消费市场,欧美市场在疫情初期感受还不明显,后期物价就会上升。疫情对产业链第二阶段的影响表现在国外越来越严重,导致原材料、中间品和最终消费端都出问题,整个产业链断掉并进一步放大影响。
 
二是对美股熔断的判断。美国的股票市场表现很差跟特朗普的政策有关系。最初特朗普并不重视新冠疫情,甚至想蒙混过关,可是越缺乏透明有效的机制,市场的恐慌越大,因为未知意味着不确定,本身就会引发恐惧。资本市场没有信心,股价自然就下跌。当然,黄金市场的下跌情形有所不同,可能是通胀紧缩的前兆,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危机,关键取决于特朗普的后续措施是否得力。总体上,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致命,美国的经济也有很大的韧性,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肯定比中国大。
 
如何应对疫情的冲击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调预期、增信心。调预期首先是把经济增速预期降下来。GDP保6已经没有意义和可能性。“保6”总有一年保不住,因为蛋糕越做越大。哪怕今年最后只有4.5%的经济增速,也是一个很好的数字。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年。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果今年经济能调好结构,更有利于“十四五”取得中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反而是好事。
 
增信心体现在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世界工厂地位。之前,全球因为价值链,谁也离不开中国工厂。现在疫情蔓延到欧美各国,如果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更快,这一点将体现得更加明确。2008年中国跟德国的贸易就是如此。全球经济危机之下,中国2008年出口下降16%,但德国下降更快,最终使中国2009年出口成为全球第一。基于此判断,中国未来在全球中的经济话语权会更大。
 
第二,更快降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一不可,要实行“双轮驱动”。疫情导致大面积的企业无法准时复工复产,由于担心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2月疫情期间,央行和相关部门的货币政策反应特别迅速。3月4日央行进一步明确,金融部门要按照“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的工作思路,把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近期货币政策的内涵:第一,灵活适度,以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LPR)潜力,贷款市场利率的报价要更加符合市场的报价。第二,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第三,加强先进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能力建设。第四,大力扶植小微企业,具体有两个途径来做这件事,既用好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又要让3500亿元专项贷款有效扶植小微企业。第五,房地产并非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适合手段。
 
货币政策很重要,但是只有货币政策还不够。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用来降温能立竿见影,但经济遇冷需要升温时,必须加上财政政策,而且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好。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解决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钱用到什么地方去?
 
对于钱从哪里来。国家目前财政压力已经很大,因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在下降,隐形债务不断上升,加上中央不断要求减税降费。重压之下,财政如何开源?我认为有有三个主要渠道,分别是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预算内资金又来自三部分,预算内财政收入、财政赤字和其他调入资金。去年的数据显示,预算内财政收入有近20万亿元,财政赤字是2.8%,如果今年财政收入与去年持平,财政赤字提高到3.5%,加上其他调入资金,今年预算内资金可能有26万亿元。国内贷款渠道来源主要是国债。自筹资金基本上有两条来路,一是专项债,去年是2.15万亿元,今年可能有3-3.2万亿元,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即政金债。三大渠道累加,包括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金债、国内贷款等在内,今年国家财政资金新增总额应该有1.5万亿元左右。
 
对于钱用到哪里去。核心词是新基建。区别于传统的“铁公基”、隧道等基建,新基建主要是5G商用、特高压、AI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城际高速、大数据等投资建设,新基建的新不仅体现在投资领域新,而且突破了区域限制,只在人口流入和城市密度高的地方建设,既减少建成后的资源闲置,又可以全国受益。而且不仅能带来硬件价值,还有软性价值,比如提升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等。这些对培育经济新动能和促进就业都非常有帮助。今年有800万大学生就业,新基建覆盖的产业偏重高新技术,对白领工人的需求更高。有人估算,今年新基建大概会有2400亿元投入,占全部基建投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扩大开放,重构全球价值链。个人建议,今年上半年应该扩大进口,下半年应该增加出口。首先是因为第二产业在2-3月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复工复产需要扩大进口。下半年要反过来,因为全球需要中国产品,出口也会比较顺畅。
 
与此同时,稳外贸和稳外资也非常重要。中国海关最近的基本工作,就是提高通关效率,努力促进贸易的便利化以及投资的自由化。外资方面,一是要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扶持,保障外资龙头股企业以及相应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地方政府的帮扶政策可能要进一步体现在真正落实国民待遇,即对外资、民资、国企一视同仁。最近商务部正在筹备一个加工贸易基金,目的是将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二是亲商工作,有的园区做得特别好,比如江苏的工业园区有很多创新,在2018年全国众多经开区中排名第一。三是扩大国内市场,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前是廉价劳动力,现在来自于统一自由的国内大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的可靠支点。
 
文字整理:王志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