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第三方媒体

【论坛】马蔚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败关键


相关附件:
  • 2_副本_副本
  • 2_副本

    9月1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新加坡财长一句话对我刺激很大

    大家好,今天有三个事情需要大家关注。一个是苏格兰的独立,第二个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在纽约所挂牌成交,第三个是大家在北大讨论新常态。新常态的关注比对那两个的关注要强得多。

    新常态就是跟老常态的对比。老常态大家都熟悉,就是中国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林毅夫教授讲了年均增长9.8%。那么现在的新常态首要一点就是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增长,可能从9.8%左右降到7%到8%之间,甚至有时候会在7%左右,这叫新常态。不简单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在这个背后我想不仅是经济速度的变化,更多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路径的切换,其有制度环境的改革。这个是新常态潜在的重要原因。

    老常态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支持过去增长的因素: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土地都不可能再有当时的情况了。

    全世界发展快的经济体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几乎没有不下降的。日本、韩国包括中国的台湾这些,曾经有过高速增长历史的时候,一般经过四个十年都降到了4%或者是4%以下。我觉得老常态也没有必要去追求,新加坡的财政部长跟我说过一句很刺激我的话,他说你们中国过去三十年确实令人瞩目,但是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挑战。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你们是低端制造业。所以我们今天来看,这个速度是大家关注的,大家还要关注速度背后GDP的质量。就是你这个7%的GDP应该是有竞争力的GDP,应该是技术含量高的GDP,应该是有质量的GDP。如果说真正能够实现有竞争力的增长,7%是不低的。

    美国的GDP在1995年达到7.4万亿之后,到现在它的增长率在2%甚至更低一点,我们也很快会达到7%。

    外国人特别希望中国人去投资

    我现在要讲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企业,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我简单的讲,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时间问题。从今年来看市场出现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拐点。比如说我们去年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消费的贡献超过了投资资本的贡献。进出口是负数,农村人均收储的增长超过了城镇人均增长的速度。

    还有一个我们要重视的,中国成为了一个净资本流入的国家,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的速度一点也没有放慢。这五年我们海外并购超过了五倍。好像去年我们超过了日本的对外投资,客观的说我们还处于走出去国际化的初期。尽管有那么高速的增长,但是我们现在走出去的资金只相当于美国走出来资金的1/10。而且我们走出去60%在亚洲,进入西方的世界还是步履艰难。而且在产业结构上我们倾向于资源、制造业、贸易、工业等等,还很少进入技术层次比较高的领域。另外劳务输出也是我们走出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企业走出去有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跨国竞争的能力,这个可不是简单的,到国外去领导洋人,领导外国人有没有那个本事?

    所以我们有一个跨国指数,仅仅是14%,这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1%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38%的水平。这个东西是一个管理能力的,再一个风险很大。过去20年真正成功达到预期效果的不到50%,而且70%的海外并购是失败的,这也符合全球的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到位。到目前来说,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单靠国内资本的支持是不够的。

    中国的银行业最近几年虽然步伐加快,但是金融体系在当地的实力增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还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几大国有银行走出去走得很快,但都是在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真正的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还得靠当地的银行或者是跨国的银行。特别是除了银行之外的这种资本支持,不太善于利用。所以往往是在并购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不得不放弃。

    再有一个制度的保障问题,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系统的海外投资法,需要建立法制的保障。管理体制的问题,我们现在一个企业出去是多层管理,我们俱乐部的领事会员,朱新礼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讲当初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来没有批准他很遗憾。所以中国企业跟外资打交道,我们还有多层的管理,有过海外并购的人有体会,当然我也深有体会。由于这么多的管理,审批的流程也比较繁琐。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克强总理加大市场决定的力度。应该让市场决定,减少政府审批程序,像上海自贸区那样。

    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这几年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是的确我们的路还很遥远,还有很多的障碍,还有很多的功能。但现在是个好机会,刚才林毅夫讲了很多内容。我就简单的讲,一个是现在发达经济体,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阴影,正是特别需要走出去的时候。像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负债表非常庞大,金融危机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到欧债危机的时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庞大。刚才林毅夫讲到因为西方不愿意减少赤字,不愿意减少福利,所以资产负债表就难以平衡。因为你这边多了,那边跟不上,经济发展跟不上就难以对冲。那么怎么平衡,除了本国的努力,美国经济复苏还是不错的,但是它也是在波动中。六七月份有点下滑,八月份有波动,美联储主席在决定是不是加薪,他还比较强硬要加息。他要平衡资产负债表,这边就要加大资本的投入,所以这时候西方国家非常希望月资本的流入。尤其中国是个最大的流入国家。所以大家看到习主席和克强总理的国际访问,除了中国增长强大的因素,除了他们人格魅力以外,外国人特别希望中国把钱给投资进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是微观层面,西方国家的企业资产负债表,特别是跨国公司出现了恶化,流动性不足,经营困难,特别是像欧洲,金融系统的坏账大量增加,也希望有外资进来。所以这也是发达国家需要我们去投资的一个好时机。

    另外一个再工业化,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经济的虚拟化。CDO、CBS这些东西,当公司已经破产了,CDO还在全国按照3A的价格去交易。所以它这个虚拟的金融完全脱离了金融实际的本质。当然这个事揭露以后,世界才意识到问题,这场危机才来临。我觉得现在包括美国也在实施再工业化,再工业化也要提高工业和实体经济的运行。今年七月份在旧金山,李孟贤市长告诉我,旧金山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8%,我很吃惊,我说是不是中国人买房子买的,他说还不是。前市长告诉我房价涨了30%,他没好意思说是中国人,说都是亚洲人买的,实际上都是中国人买的。

    另外新兴市场,QE退出以后,资本大量的流回,所以这些新兴市场也需要外来的资本,现在他们也把眼光盯住中国。这两天习主席在印度访问,印度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对习主席非常尊敬,国民热烈的欢迎。我觉得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也希望中国能够加大投资。习主席表态五年内与南亚的双边贸易将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对南亚的投资增长到300亿美元,而且还要提供200亿美元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我觉得发展中国家那边有巨大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的机会。

    走出去我觉得很多人不陌生,简单说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你到外面设公司,第二是你和别人合伙设公司,第三种并购他的公司。形式很简单,但是要真正成功很难,刚才林毅夫教授讲,全世界并购这个市场,成功率不到30%,绝大多数是失败的,整合和文化的因素是主要原因。

    一般来讲,海外走出去要讲战略,这个我简单的说下。第一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这是老生常谈的,但是很重要。中国的企业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当你走出去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与本土的企业要一致,要1+1大于2,这很重要。你到底要什么,你是要资源还是要市场,是要它的市场还是它来占领中国的市场,这个很重要。战略要清晰,而且要坚定不移。第二个要抓住目标和时机。而且在一定的时机下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李书福做得很好,等会儿我介绍。

    第三个你并购以后,如何去整合,这是所有并购环节中最重要的。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杀手锏

    收购就是这样,有很多惊涛骇浪,你要看准方向,坚定不移。有很多的案例,比如说王健林收购美国院线等等。特别要提的就是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就在上个月李书福收购的成果显现出来了。他自己收购以后投入了100多亿美元,真正的产品出来了,就是它的一个新款的吉普车。大家过去都认为沃尔沃是最安全的,我看过沃尔沃的汽车博物馆,它是有辉煌历史的,但是这几年它的样子越来越不好看。李书福就把模样比较丑的汽车打扮得非常漂亮,新款的1927台全球首秀,里边是将近宾利的装修而且是混合动力,将来是无人驾驶,几乎是全球最好的。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

    李书福的成功确实是中国企业家在海外收购国际品牌的一个成功,而且是百分之百的拥有这个品牌。他非常成功的一点,是把价格压得很低,这是战略和实际。他选择的时机正是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福特急于撤出沃尔沃,它撤出,很多人要进去,为什么非得选择把价格压得很低的李书福呢?

    我跟李书福是好朋友,我说有三点你必须得重视要解决。一个是你能搞定工会吗,在欧洲的工会非常重要;第二你的文化能和它的文化融合吗;第三你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吗?我说这三条你要有把握你就可以干,没把握你就有风险。

    后来就证明了这三条都达到了。李书福最大的杀手锏是中国市场。他说你们工会不是要福利吗,你们的福利来源于不就是要有汽车的销售吗,谁能保证汽车的销售,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只有中国,那年中国经济的贡献是50%,中国年销售量是2000万,20%就是400万,全球最多的奔驰是300万,李书福说我拿到20%我就全球销售第一了。所以只有销售才有利润,只有利润才有福利,所以工会被他说服了。工会站在李书福一边,而且李书福用中国的文化、人情味,感染了沃尔沃CEO,这个CEO对他太好了,还有很多老沃尔沃欧洲汽车界的元老也是。李书福说他完全不管事,完全是瑞典人管。所以我觉得李书福是很成功的。

    并购不是理论问题,是实践问题,如何把握实践,把握时机,这都是智慧和情商的问题。然后整合,收购以后你怎么样使它能够在三年内或者是五年内用事实阻挡质疑者的那些疑问。

    当时在永隆银行,我们做业务联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因为在香港客户很多都是在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又是招商银行发展成长的重要一方面。把香港的客户引到内地,内地的客户引到香港,联动业务嘛。当时我们推出的第一个叫汇款外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IPO收款、贸易融资出口、收汇、结汇,这些都非常有特色。这些只有在两边,在两个不同制度下,可以把业务做起来,如果没有香港这个分行你做不了,这样就迅速把客户资源带来了。

    然后我们把国内的这些信用卡和它的信用卡连成一体,见证开户,把国内的私人银行客户介绍给银行。做香港的理财、投资、移民、港股投资、网上预约跨境服务等等,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这个业务市场就越来越大。所以这几年的业务增长非常快。因为永隆银行是有全牌照的,全牌照可以综合化经营,这样有更多的空间来推出更多的产品。

    这些事不多讲了,就是说你要迅速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它们的优势整合就起到了1+1大于2的作用。在这背后你要做大量的融合,因为当时香港正在经历雷曼危机。我们保证几年内不裁员,特别是品牌的保证。银行的品牌,包括名声的保留这都很重要,大家对于一个75年的历史都看得重。另外银行有三个弱点,家族银行、保守银行、内地没网点。我们并购的时候把它变成了三个亮点,因为它是家族银行,我们就建立一个新的治理结构;因为它内地没有网点,招商银行内地网点可以补充它的弱点;因为它保守,几乎没有新客户,我们通过开拓这些新业务带来了大量的新客户。所以它的弱点变成了后来的亮点。尽管是一河之隔,香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大陆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建立了很多,比如说沟通信箱;比如说跟骨干、核心员工的交流;比如说鼓励原有的团队,各种激励的作用等等,原来的隔阂消失,文化成为了推动银行的一大作用。

    现在中国经济放宽,但是我们走出去是个好时机。而且国外的市场可是大有作为,但是我们必须头脑清晰,必须学会怎么样的应对这些市场。

    本文责任编辑 方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