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校友新闻

汇丰银行丁国良谈外资银行在中国


报道对象丁国良系BiMBA2000EMBA校友

       汇丰银行北京分行行长丁国良先生来到北京大学朗润园,为BiMBA MBA(BiMBA)的学员们做了一场题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讲座。讲座开始前,丁国良与BiMBA中方院长胡大源教授进行了短暂的会晤。

       结合自己效力汇丰银行的亲身经历,丁国良分为三个阶段介绍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于每个阶段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阶段——引进外资(1980-1993)
       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四家外资银行保留了相应机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华侨商业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但业务都基本停滞。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主要在贸易结算业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外资银行的人员聘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受到限制,只能做外币业务,服务对象也只能是外资企业和外国公民;与中资企业相关的业务只有贸易融资方面。不过在这段时期,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始初步发展,业务机构陆续增加。


      丁国良认为,在第一个阶段,中国政府希望外资银行起到一个“引进外资”的作用。


第二阶段——引入竞争机制(1993-2001)
      在这个阶段,外资银行可以开展部分人民币业务,发展非常迅速。1996年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本土设立总部,开始建立业务网点。但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外资银行在中国全行业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丁国良认为,在第二个阶段,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国内的银行业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中资银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阶段——从内部完善银行机制(2001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获得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时间进度。2001年12月底共有超过115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2002年开始,外资银行可以开始注资中国国内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底,共有29家外资银行向国内21家中资银行共注资190亿美金。2007年开始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4月2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东亚银行一起“翻牌”,顺利完成在中国本地注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


      丁国良表示,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希望把外资银行引入到中资银行内部去,通过外资银行参股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中资银行的各方面水平。


    作为BiMBA首届EMBA的校友,丁国良先生与BiMBA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在当天的讲座中,他也与BiMBA的学员们一起分享了他当年在BiMBA求学的生活。BiMBA的学员们也就中资银行经营业务种类、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与丁国良进行了探讨。丁国良认为,目前中资银行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从长远的发展看来,中资银行还是需要发展多种业务项目,开展包括保险等多种业务。


演讲嘉宾介绍:
丁国良,香港出生。1978年在港加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曾于多个部门任职;1986年被派往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任职;1988年返回香港;1992年被派往汇丰银行青岛分行任副行长;1994年到1996年任汇丰银行青岛分行行长;1996年到2003年被调任汇丰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并于2003年3月升任行长,至今。
2003年7月当选为北京银行业协会理事,并兼任外资银行协调委员会主任。
2004年12月当选为北京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成为首任出任此职位的外资银行代表。
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当选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