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财政/税收/社会保障

吴晓灵:理解央行


——记吴晓灵教授在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的演讲
    现在对中央银行的作用、对中央银行的政策,热门有诸多这争论。比如从2007年到目前为止,央行已经调了16次存款准备金率,这便是一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的话题。
    2008年7月1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女士在朗润园为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的同学们作了主题演讲——“理解央行,解读货币政策及其走向”。以课本理论为基础,帮助同学们打开一扇窗,理解现实中的央行。主持此次演讲的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平新乔教授。
    吴教授的演讲内容主要分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政策走势三方面展开。

货币政策的制定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因此货币政策从中心到边缘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通胀目标。国际上目前的普遍看法。但是要完全实行通胀目标制,也不容易,以美国为例,目前美联储是在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衰退、防止金融动荡三个目标之间进行相对权衡。前一段时间,更加倾向于经济稳定的目标;而现在美联储冒着低利率、高房价的风险,在强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仍然采取降息政策。
    理论上来讲,中央银行应该以通胀目标为最终目标,但也要兼顾其他。
    第二、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M2。虽然国内对此有很多批评,但是,由于中国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且M1和M2与CPI的相关程度也比较高。因而M2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第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分别为:控制超额储备和货币市场利率。通过控制超额储备可以控制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能力;利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信号,则可以对一些金融机构的大额的资金的流动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实施
    首先,对冲工具选择。
    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冲。2003年中央银行进入了对冲阶段,把市场上的一些货币通过一些工具收回。对冲操作的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此,吴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中央银行要如此频繁的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呢?
    商业银行为了利润最大化,就要把超额储备降到最低。而央行提高准备金,那么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超额准备来满足先进提取的需要,唯一的办法就是收贷款,把流通中的贷款收回来。
    为什么我国还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很多国家都已经不用了的机制?
    因为当初有存款准备金的时候是个商业银行盲目扩张,频频发生挤兑风险的时代。央行为了结束敌对状态,就让各商业银行存一些钱在央行,对商业银行收支进行控制。国外有些商业银行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和监管体制,所以不再使用存款准备金。但是中国的银行机制还离世界很远。
    其次,总量控制下的货币结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可以分为两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和信贷市场。吴教授认为,这些融资活动特别是非银行信贷市场,能够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即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以灵活的金融政策,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再次,汇率政策。我国的利率政策能够灵活一些,实现均衡汇率是解决中央银行现在的被动和尴尬的方法。但是现在人民币升值仍然是一个备受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最后,央行调控与资本市场。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银行的稳健经营是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关键所在。如果操之过急,很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走势
    吴晓灵教授认为,未来货币政策走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货币政策作用有限,关键是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要从出口拉动与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需要有一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第二,稳定的货币环境是政策取向,但对冲操作空间收窄。
    第三,利率汇率改革方向不变,速度以稳为基调。吴教授建议同学们思考一下,利率汇率改革是稳而慢所付出的代价大,还是求快付出的代价大?
    第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待客资产管理业务,这是商业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


    吴晓灵教授在演讲过程中的谦逊气度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演讲结束之后,吴教授由回答了多名夏令营营员的提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