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媒体报道】“中国制造”给经济学家林毅夫出“难题”


 

转自:中新社

     当地时间十一月三日下午,“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在英国伦敦举办,旨在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图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十年仍能保持百分之九的高成长。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中新社伦敦十一月三日电 题:“中国制造”给林毅夫出“难题”

  作者 李鹏 西楠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三日开始“四海论道”,赴世界各地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作为首站在伦敦论道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却因“中国制造”有着不为人知的“难题”。

  在和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David Brewer)交流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时,林毅夫透露:“我每次出国会给太太带礼物,二十年前这非常容易,随便买什么都能让太太高兴;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能买得起的常常是中国制造。”

  白乐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国商业伙伴在英国逛街时,经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东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买到的中国制造。”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又一例证。不过,“中国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有人对“中国制造”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时间来,西方政府和媒体常常高调宣扬“中国制造”的问题和缺陷。

  林毅夫认为,中国产品其实并不比美国等国家的产品质量差,却吸引了更多的注意。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国制造”因此要提高。

  中国驻英使馆政治参赞刘为民也表示,中国也希望借此机会,督促“中国制造”提高质量。他对记者说,虽然出现了一些风波,但外界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并没有减退。

  林毅夫和刘为民都看好“中国制造”的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日本、德国、韩国当年也曾遇到。他们相信“中国制造”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渐走向“高端”制造。

  白乐威则表示,“中国制造”实际上有两大类,一是外国品牌中国造的商品,二是纯粹的中国品牌商品,而无论是外国品牌和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整体质量水平都让人信得过。

  “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与会讨论者都建议,“中国制造”需要打造国际品牌形象,需要更多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需要真正由低端走向高端。

  林毅夫笑言:“希望有一天我买不起的东西,也会有很多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英国论道 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十一月三日下午在英国伦敦举办,旨在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图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姚树洁 、中国驻英使馆政治参赞刘为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和英国诺丁汉大学讲师萨瑟兰(自左至右)就中国制造进行讨论。 李鹏 摄
 

 


 
    图为“四海论道”主办者中国贸促会英国代表处首代郭英会在致辞。 李鹏 摄
 

  中新网伦敦11月3日电(记者 李鹏)中国经济界两大代表人物——经济学家林毅夫和企业家施正荣三日下午在伦敦“论道”,在现代制造业的发端地英国讲述“中国制造”的秘密。

  当“中国制造”成为全球大市场不可或缺的选择,世界各国也对“中国制造”充满好奇和疑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因此邀请历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举办全球巡讲,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探讨中国制造的未来。

  中国贸促会英国代表处首代郭英会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适应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同时又对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目前正在引起世界范围的讨论。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将在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举办七站巡讲,三日在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举办的巡讲是第一站。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十年仍有可能保持百分之九的年成长,而中国制造目前虽然处于低端,但正沿着由低向高的阶梯向上提升。

  作为“光伏产业的中国超越者”,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总裁施正荣是“中国制造”的新领军人物。他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制造正在超越传统的“便宜和低端”,进入可持续成长的新时代。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中国驻英使馆政治参赞刘为民、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姚树洁和讲师萨瑟兰,以及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四十八家集团等政府和企业人士近两百人出席了三日的巡讲,并与演讲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十一月三日下午在英国伦敦举办,旨在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图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演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