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黄益平:是通货收缩,不是通货紧缩


相关附件:
  • 黄益平
  • 受访者黄益平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我们还处于通货收缩的阶段,不是通货紧缩。也就是通胀率下来了,但价格还没有。

    为什么现在通缩的压力比较大,还是经济相对比较疲软,制造业的过剩产能非常严重。

    至于货币供应量,不是钱发的不够,也不是钱没有下去,而是钱下去了没发挥作用。

    通缩没到,但压力增大

    南方周末: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CPI同比增长仅1.5%,PPI同比下降3.3%,PPI下行大幅超预期,显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从1月份大宗商品及生产资料价格走势来看,PPI环比还将下行。有人说,通货紧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怎么看?

    黄益平:目前我们还处于通货收缩(disinflation)的阶段,不是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收缩的意思就是通胀率下降,但并不一定是价格的下降。当然通货收缩发展到比较严重,很可能变成通货紧缩。CPI是1.5%表明通货收缩的势头还是很明显,而PPI的负增长很严重,已经连续34个月下降,所以在CPI里面是通货收缩,在PPI里面已经是很严重的通货紧缩了。

    目前来看PPI在短期内很难摆脱负增长的走势,CPI应该也会保持较低的水平。目前大多数人对经济增速的预测还是在7%左右,假如没有一个强劲的复苏,没有改善需求和消化过剩产能,那么无论用不用大力度的货币政策的扩张,我觉得都不会对通胀率造成很大影响。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如果过剩产能一直压在这儿,PPI往上走的可能性很小。

    产能过剩、货币低效

    南方周末:这一轮通货收缩或通货紧缩,都有哪些成因?

    黄益平:过去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由什么决定的,结果发现一般来说是两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货币供应量,钱发多了通胀压力会上升,这是符合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的;第二是经济减速,过剩产能过多的时候,会压低通胀率。这两个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的时期不太一样,经济在平稳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对通胀的影响力很大;但如果是在经济疲软的时候,比如出口下降或者产能过剩,会把通胀压到很低的水平甚至是通缩。

    现在为什么通货收缩的压力比较大,总体上看还是因为经济相对比较疲软,需求比较疲软。在制造业里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剩产能非常严重,2008年我们的工业产能过剩值达到25%左右,现在达到35%,尤其一些投资品的过剩更严重。过剩产能很严重就直接导致企业没有定价能力,使价格不断往下走。最新的因素就是国际石油价格在往下走,进一步拉低通胀率。

    南方周末:从货币供应层面来看,目前货币供应量大吗?

    黄益平:从总量来看,货币供应量算比较大的,M2已经达到GDP的200%,相对于经济的规模来说,在国际上这算比较高的了。当然在最近这一年,货币政策没有大幅度的宽松,但从总量来说已经比较多了。

    南方周末:但我们仍不时听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声音,是否钱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黄益平:这个问题我不是太理解,有很多官员也在说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当然有一部分钱是在资本市场上。事实上如果你去问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他们都认为钱其实进入了企业,只不过最后我们没看到钱推动经济活动变得更活跃。

    这可能有一些特殊因素,我觉得金融抑制是其中之一。比如央行对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还是有管制,这种管制压低了正规金融系统的利率,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正规系统里资金需求特别大。如果是有金融抑制,政府对利率和信贷配置有干预有管制的话,实际是偏好国有企业,歧视民营企业。那么在资金配置上,最后的结果就是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可以融到资,而其他民企融不到资。

    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太好,刚才说的过剩产能绝大部分产生在国有企业,像钢铁、水泥、氧化铝和建材等行业,本来产能过剩就很严重,你给它钱,它就只是维持生存,这些企业拿到钱也难以推动经济增长,而那些盈利能力相对更强的需要钱的企业只能到银行外的市场去融资,包括影子银行。因为正规系统的利率压低,使得非正规系统的资金利率尤其高。所以我觉得不是钱没有下去,而是资金配置的问题,钱下去了没发挥作用,货币的流转速度没有原来那么高。

    南方周末:还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去杠杆化,像沿海一些制造业,据我们了解正深陷互保危机,就是前几年杠杆率太高,银行一抽贷企业就大片大片地陷入困境。

    黄益平:这里面有杠杆率高的原因,但我认为互保本身不是一个分散风险的好的方法。杠杆率高当然容易出问题,不高也会出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本来就比较脆弱。互保这个制度有很强的顺周期特性,经济一旦下行,个别企业一出现问题,受到连累的企业很容易一倒一大片。这个方法有点像日本当年的主银行制,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所以它没有企业倒闭发生,因为如果哪家企业陷入困境,银行就给它提供大量贷款。但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没有单个企业倒闭,但一旦出问题就是整个系统出问题。

    无需大力放松货币

    南方周末:经济要走出通货收缩,取决于哪些因素?

    黄益平:这种局面要改变,我觉得要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增长何时会出现反弹,反弹会阻止价格进一步下行;二是总量上货币政策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听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这里面有前面说的利率双轨制因素,也有总量因素,市场上资金太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有帮助的;三是怎么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去化解过剩产能,这些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实类似于日本的僵尸企业,只有把这些僵尸企业关掉,把过剩产能消化掉,才能推动价格往上走。这个工作是需要相当的魄力和决断力的,涉及国企改革,涉及政府对失业和GDP下滑的容忍度等。

    南方周末:过去一年里央行的货币政策与以往有些调整,代之以定向降准等手段。现在通胀率下降,货币政策可以适度放松,但有人主张降准,有人主张降息,你怎么看?

    黄益平:首先我反对通过大力度的货币放松来保增长的做法,现在应该接受增长速度的适度放缓。我也不赞成很多定向的货币政策,很多定向手段其实效果并不好,实施起来也很困难。过去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试图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效果其实不好,比如说要引导银行更多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其实在经济下行时,小企业风险更高,理性的银行凭什么给它们贷款?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只能从改革入手,取消利率双轨制和信贷配给数量管制。

    另外,如果钱比较紧的话,我觉得应该考虑利率手段和数量手段两者相结合。

    最后,如果经济需要一些货币政策的支持来稳增长,我个人的偏好是一些总量的手段,结构性的手段可能在财政政策端更好操作一些。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记者 冯禹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