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EMBA专访】刘占钊:士不可以不弘毅


 

 

在北大国发院,凭其对文史哲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被戏称为“小宫玉振”的是他;

在北大国发院,带领EMBA同学四次游学故宫,以金牌讲解的身份述说明清往事的也是他;

在北大国发院,毕业之际荣获院方颁发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领导力奖”的还是他。

 

他就是——北大国发院E18班长刘占钊。

 

钊者,勉励之意。

来到北大国发院EMBA,他一直以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勉励”自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2020年的毕业典礼上,众望所归的刘占钊代表北大国发院2018届EMBA毕业生发言:

 

 

——要“读当读之书,做当做之事”;

——要如墨子所言,“昭昭然忧天下之不足”,“将生命的这支短蜡烛,变成手中握着的光辉火炬,在我们将它捧给下一代之前,让它尽量燃烧得辉煌绚烂!”

 

“士之弘毅”在朗润

 

 

一家商学院,似乎应该在商言商,把商科的精髓传授给每个学生;

但一家有灵魂的商学院,又不能止于在商言商,深厚的人文底蕴会让商业走得更远,让人性在多个层面绽放出光辉。

 

深植于北京大学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其商学教育吸引来的就不只是商业精英,更有充满人文情怀的学子。

 

2016年,在外企担任多年高管的刘占钊已到了“四十不惑”的人生路口。

 

可是,他所拥有的却是“不惑之惑”——“孔子曾讲‘四十不惑’,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反到了四十岁,人生困惑多了起来。下一步往哪里走?以前种种所为,意义到底在哪里?在大时代中左奔右突,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今天,很多商学院的EMBA学生平均年龄都在四十上下。

 

四十,很多人在迷茫;很多人在寻找人生再出发的起点与路向。

 

迷茫困惑之中,他把橄榄枝伸向了心目中“最具人文情怀的商学院”——北大国发院EMBA。

 

“可能就是国发院王超老师讲的那两个字‘场域’——国发院,朗润园,毕竟是两百多年的皇家园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洗去世俗尘埃,让内心变得纯净,你开始喜欢这样的自己;在朗润园,总有种莫名的愉悦,那是来自内心的安宁”。带着这份安宁,刘占钊开始打开心扉,广泛吸收知识,充盈自己的内心。

 

 

朗润园古典的气质,与刘占钊对古典的痴迷相得益彰。他本科学的是理工,但却非常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沉浸于中国传统之美。为了这份热爱,他甚至跑到国家博物馆,担任专业的志愿讲解员,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博爱好者讲解中国通史,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晚近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装进了他的脑子里,口里,更装进了他的心里——他由此领悟,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种种变局之中并未消失,而是薪火相传;他自己也正是当代士大夫中的一员,必须以某种形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北大国发院是国家智库,这里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以学术智慧为国家建言献策,这里也同样是“不可以不弘毅”的士大夫的聚集之所。

 

国发院的创始人之一、名誉院长林毅夫曾多次在演讲中谈及第七代知识分子在当代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国发院的EMBA学生、作为林毅夫老师身边聆教过的学子,刘占钊在两年的学习中一直在追问:今天的“士”该何以“弘毅”?

 

这份答案,他在师者身上寻找:

 

宫玉振老师,融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于一炉,从山东孟良崮到四渡赤水,再到湘乡曾国藩,一路用现地教学的方式让刘占钊和他的同学在体验中反思、在历史的情境中揣摩领导力的要义;

 

胡大源老师,从里到外是真正的“师者”——他对学问的追求,对学生无比耐心的教育、引导,每一次讲解都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弄懂的“初心”,简朴无华的人生态度,都在同学心中展露着北大师者的风骨;

 

汪丁丁老师,“国发院一宝”,民国大师范儿,在课堂上将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脑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融会贯通,大大开阔了刘占钊和同学们的眼界,是大家心中当之无愧“教授中的教授”。

 

这份答案,他也在同学中寻找:

 

EMBA班是一个松散型组织。领导这样一个组织,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一个管理学理论告诉过刘占钊该如何行事。

 

只有靠自己的摸索。

 

刘占钊认识到,“班长一个人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必须有机发挥整个班委的作用”;同时,在带领整个班集体的过程中,要以“危”为“机”,在松散型组织、被动型组织中找到大家可以“粘合”的点,利用化解矛盾的机会,实现同学们的共同成长。

 

这其中自然有士之“弘”——看出班级事务的大局,不拘泥于不同人各自的利益和视角;也自然离不开士之“毅”——为了让班级事务更为圆满,刘占钊班长曾经给数十名同学一个一个打电话,苦口婆心的“水样领导力”背后,藏着他那颗乐于助人之心——“每次帮助别人,我都非常开心”。同学们亲切地称他“水哥”——“如水般包容每一种个性”、“如水般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同学们选他为“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充足理由。

 

 

破我执,识边界

 

 

两年的读书生涯,从经济学到管理学,从人文历史到“经世济用”之学,刘占钊经历着自我的蜕变。

 

初夏的朗润园,绿意葱葱,刘占钊毕业一年后,再次坐在园中的藤椅上,望着一侧熟悉的致福轩教室,往昔浮上心头:

 

“那时候会有灵光乍现的兴奋感。来读书之前会有‘我执’,执着于自己不全面的认知。来到这里,一个个学者、大师的思想高屋建瓴,会在某一刻突然启示我们。”

 

“比如王超老师讲,一个会议如果要真正的民主,就一定要大家坐成圆形。圆形是什么?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圆形,最大的恒星也是圆形。圆形带来的场能最大,这是为什么?回到公司,我还会在实践中反复体会这个道理。”

 

打破我执之外,刘占钊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边界。

 

“我们这些人来读书的时候,某种程度上都会高估自己。但是,当国发院传授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一个个天窗,如洪钟大吕般警醒我们时,我们外部那层厚厚的壳就被打掉了,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边界,学会敬畏,从而学会在自身边界之内做事,也更加游刃有余”。

 

读书,工作,思考——在每天的修行与领悟中,刘占钊相信,EMBA作为当今中国的士大夫精英阶层,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相信每个人做的一切,都在影响中国文化。

 

“我希望从自己的生活圈子影响开去。”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共同汇成了文化的大海。老师的每一次传道授业,我自己每一次对文化古迹的讲解,同学们每一天的商业实践,都是涓涓细流,终将汇入中华文化的大海,影响后世的人们。”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张彤 撰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