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在北大国发院读EMBA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北大国发院读EMBA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是这些年每一位在国发院读EMBA的学生都会被cue到的问题。

 

而显然,现在这个时刻,能奉上最热乎、最强烈、也是最真实回答的——是来自国发院EMBA 2021级的101位新同学。

 

开学一月有余,学习了两门硬核课程,加入了N个学习小组和兴趣群,也认识了101个志同道合的灵魂。是什么样的追求让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又是什么样的体验让他们纷纷感叹找到了“精神家园”?

 

这一切都要从他们的“关键词”说起:

 

 

关键词一:学习

 

为什么要来国发院读EMBA?几乎所有同学的回答都是两个相同的字:学习。

 

而为什么要学习? 

 

有人说,因为困惑。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可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管理层级和认知水平,却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有人说,因为焦虑。一直在奔跑,从未回头看,可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早已跟不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看不清宏观趋势的发展规律。

 

更多人说,为了走向人生的更高处。101位EMBA同学,每一位都是业绩斐然、卓有成就的社会菁英,此时回到北大求学,虽然肩负着各自不同的使命,但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看见更大的世界,攀上更高的山峰,拥有更多的同路人。

 

显然,在同学们眼中,国发院是一个“真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学了“真有用”的地方。

 

虽然这101位新生中,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一路打拼的职业经理人,还有家族企业的接班人,但来到国发院,背起一样的书包,所有人默念的都是那句话:“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为了学习,他们早上7点就跑来教室占第一排的座位,为了学习,他们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还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探讨功课,为了学习,他们每个人都给自己设定了严格的KPI:

 

 

2004年开始创业做企业信息化和咨询管理工作的徐宝义同学说,来到国发院就是想回炉深造,想看清企业遇到的困难,找到解决之道。

 

工程师出身现在做通信网络的李巍同学,说自己虽然不是学霸,但是肯学,也愿意学,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把自己学成学霸。

 

而从事办公园区和茶叶产业的张达斌同学更是坦言,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因为越来越意识到,把知识学到手是最开心的事。

 

关键词二:专业

 

虽然经管知识对很多同学都是未知的宝库,但E21的101位同学,每一位都自带宝藏。最亮光闪闪的就是他们的专业。

 

E21的同学来自全社会各个行业,金融,IT互联网,生物医药是班级同学从事人数最多的行业,总能自带火花激起同学间的讨论热情。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不同的企业背景,也让同学们的底层知识和交流风格和而不同,充满张力。

 

而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能够成为行业的代表人物,社会的菁英,他们所依靠的都是专业的实力。

 

来自加多宝的李春林同学,从毕业就开始从事快消行业,一路从基层营销员做到公司总裁,24年风风雨雨,依靠的就是两个字:专注。

 

 

毕业后一直任职于一家军工央企,从事海外航空公共事业、服务与贸易业务的汤涛同学,专注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国别的当地政府和民众造福,是一带一路倡议坚定的践行者。

 

从事金融工作的宋娜同学,在财富管理方面积累了16年工作经验,团队累计管理资产规模超过百亿,每一笔业务都是专业的积累。

 

在过去,靠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同学走到了行业的头部,接下来他们想拓宽的就是边界,去看看这个世界更多的底层规律和运行特点。

 

关键词三:跨界

 

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古语有云:莫等闲。

 

翻译到现在,有一个词做了更好的注解:

 

勇于折腾,敢于跨界。

 

翻看E21 101位同学的职业履历,你会无数次为他们的转身喝彩,为他们的跨界感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知道,放弃过去,重头再来,需要的远远不只有勇气,还有胆识和实力。

 

做人工智能业务的李智勇同学,说自己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创业很多年,一直在折腾,也会经历理想主义者掉到沟里的至暗时刻,但不会忘记仰望星空,有所相信,并最终跨越技术和商业化间的鸿沟。

 

 

从事25年法院工作的蒋存龙同学,从一个基层书记员一路到院领导,辞职转型从事人力资源行业。因为行业变化的不适应,让他萌生了想来北大学习管理的诉求。

 

而现在做投资的杨成魁同学经历更是跨界,从一名石油工程师,跨界到了投资领域,从能源投资又跨界到了医疗投资。8年时间至少和2000个创业公司亲密接触过,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无论是准备转型,在转型中,还是转型成功的同学,他们都充分印证了那句话: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肯迈出那一步。

 

关键词四:坚持

 

如果你问E21的同学们,他们最珍视的品质是什么?很多人给你的回答都会是:坚持。

 

人世间所有事几乎都是:始于热爱,成于运气,终于坚持。

 

如果不是因为坚持,101位同学就不会在已经取得社会成就后把自己归零,重新出发,去改变人生本来被预定好的轨迹。

 

如果不是因为坚持,班级中36位来自外地的同学,就不会每个月日夜兼程从福建、广东、四川、东北等地奔赴国发院,奔赴承泽园。

 

如果不是因为坚持,就不会有无数自发的课程学习小组,无数下班后的行业分享在深夜继续热火朝天。

 

E21的101位同学,平均年龄39.5岁,有40%的同学是女性,她们中的每个人都在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继续求学求知。

 

二孩妈妈,来自吉林的吴佳历同学,就代表很多女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来国发院的求学动机,她说“我的大女儿今年中考,我想跟她一起努力,和各位同学一起好好学习,也给她做一个好的榜样,鼓励她来北大读书。”

 

 

坚持是一种毅力,但谁说坚持不会成为一种薪火相传的动力呢?

 

关键词五:宝藏

 

不走进宝库,你永远猜不到里面藏着多少宝藏。

 

同样,不走近E21的每一位同学,你永远猜不到他们有多少深藏不露的才华和魅力。

 

虽然工作繁忙,学业繁重,但开学不到一个月,同学们已经纷纷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医药行业里唱歌最好的工会主席”赵亮,自称“业余歌手专业主持人”的张文玥,学了6年泰拳喜欢体育的许奕,跑得最快的网球教练杨佳熹,写下网络畅销书的作家姚讲,还有立下flag要跑一次马拉松的谭伟等同学,都让大家感慨,原来“多才多艺”的朋友就在身边。

 

 

一块块宝藏摞在一起,泥土里也能开出芬芳,更何况,这里本就是人生的领航站。

 

“在北大国发院读EMBA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五个关键词,代表了101位同学的回答,也代表了101位同学心底共同的追求。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最终走到一起的人,被吸引住的一定是相同的场域。

 

摆脱浮躁和迷茫的枷锁,追求纯粹学习的快乐,见证知识的厚重和思想的自由,坚持值得坚持的坚持……

 

什么是远见?与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远见。

 

 

两年国发院征程才刚刚开始,等待每位新同学的,还有一条很长的路。

 

就用E21同学们在开学破冰活动时共创的这首藏头诗,为这个问题再增加一个答案的注脚吧:

 

朗朗书声伴情生

润风细雨蒙师恩

承如朗月照花泥

泽与芬芳齐生辉

 

期待两年后,再来回答这道经典的题目,每个人都能如诗中所言,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脑中有北,心中有大”的领军者,并因为国发院的这段历程,眼中有光,手中有剑,心中有炙热……

 

撰稿:柏希熙
核稿:柴豫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