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第61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举行 7位国发院教授共议提振中国经济的紧要性、复杂性与策略性


2022年6月8日晚,北大国发院第61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举行。本次报会由国发院智库和传播中心主办,北大国发院本科教学中心、MBA中心、EMBA中心协办。围绕“提振中国经济:复杂性、紧要性与策略性”主题,七位国发院教授分别从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还有房地产、消费、就业以及社会救助等不同角度,结合国内当前现状和国际经验展开主题分享或对话。

七位教授分别是: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育部长江学者、北大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赵波,北大国发院教授、教育部-北大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张丹丹,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卢锋,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人黄卓。

本期活动由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担任流程主持,依次邀请六位教授进行主题演讲,黄卓副教授主持圆桌对话。

主题演讲环节,黄益平教授首先主讲“当前经济形势与对策”。他分析称,2021年宏观刺激政策退出过早、结构性改革政策造成合成谬误,短期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2022年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疫情反复,又继续对经济加重冲击。他认为,首要还是控制疫情,同时建议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结构性政策要更稳重一些,要注重长短期效果的平衡。他还特别强调,政府有必要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出台纾困政策。

刘国恩教授主讲“新冠疫情影响的不平等问题”。他表示,从疫情对生命损失、生存质量两方面的影响来看,发达国家生命损失较大,超过生存质量恶化,低收入国家则相反。中国虽然超出世界银行等界定的极端贫困线,但是生存质量下降相对重一些,远超生命损失。2020年的数据也显示,越是中国贫困省份、大专及以下低学历人群,生存质量下降越严重。呼吁关注这类弱势群体,他们遭受到的疫情冲击更严重。

赵波副教授主讲“房地产的短期提振”。他指出,当前地产行业的流动性深受“三条红线”等政策影响,同时,个人贷款增速继续大幅下降,社会融资增长结构变化。他总结称,过往监管措施也影响一些新政的刺激效果,地产本身的特性又导致其对总需求的刺激效果小于预想,之所以地产业仍备受关注,主要是源于其对金融和收入、财富效果的综合影响。

沈艳教授主讲“提振消费的短期与长期考量”。她强调,当前保老百姓的生活就是保中小微企业,也是保社会稳定。今年已经是疫情的第三年,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已经几乎用尽,政府要从消费角度提振经济,要考虑尽快给居民发放生活补贴,额度和形式建议每人约500元现金和500元消费券,并针对民生的关键行业,特别是基本生活品领域发放,由中央统筹、地方各尽所能,可以考虑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张丹丹副教授主讲“疫情期间社会救助的不同做法:中国与欧美的比较”。对比中国与欧美等国的失业、经济数据以及政策差异,她总结表示,中国与欧美抗疫措施差异非常大:欧美早期抗疫不力,但是比较关注社会救助,这有利于弱化经济对个体的冲击;中国抗疫采取严防严控,对个体劳动者的保护和救助不够直接。建议政府对长期失业者或陷入贫困的家庭给予直接救助。

卢锋教授主讲“劳动市场新动向与就业形势再探讨”。简要梳理宏观走弱和失业率新动向,尤其是青年失业率飙升、净增城镇就业下降等特点后,他总结指出,新一代年轻人择业行为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城镇就业收缩时以农民工返乡消化冲击模式已成过去,稳就业政策的约束条件也已改变,建议在救济性、救急式调控的同时考虑中长期措施,其中,以激活市场机制创造充足就业岗位为根本。

圆桌对话环节,大家还就救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应对全球通胀压力、调动房企和购房者积极性、评估消费券发放效果、欧美救助方法的优劣、就业帮扶等问题,分享各自精彩观点,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当前提振中国经济的难点、要点和策略。

本期活动同步在中国经营报、百度财经、腾讯新闻、新京报、财经杂志、网易财经、新浪财经、经济观察报、证券市场红周刊、野马财经、未来公开课、MBA China、中经传媒智库、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知网、巨浪视线等平台直播。

关于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CEO)

“中国经济观察”季度研讨会自2005年启动,持续至今。研讨会利用北大国发院的研究资源,围绕热点改革议题和当下宏观经济形势、大宗商品供求和价格、与投资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等问题和趋势进行讨论,加强北大国发院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促进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和讨论。 

撰稿: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