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学校新闻

国发院人文讲座第2期,向京分享雕塑艺术与生命表达


2022年11月3日晚,北大国发院举办第二期人文讲座,主题为“生命自身寻找出路——向京的艺术体验”。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姚洋,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国发院艺术委员会的多位老师、教职员工,以及多名同学和校友现场聆听讲座。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联合创始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维迎主持。

向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年荣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桂冠,迄今已经举办“镜像”(1999-2002)、“保持沈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S”(2012-2016)等五个代表不同阶段作品的艺术展。其作品如今被多个艺术馆邀请办展或收藏。

向京表示,雕塑是特别古老的艺术门类,但耗材成本较高等原因使这种艺术创作的门槛偏高,普及性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从事雕塑门类的人群较小,艺术史上留名的优秀雕刻家也偏少。

相比书法、绘画等平面作品,雕塑艺术更需要现场感知,需要读者站到作品前去体味作品的张力。雕塑的这一特点也要求创作者能以相对受限的结构,传递出深层思考。这种艺术能流传至今,因为本质上是人们面对喧嚣现实世界回应的一种需要。

讲座过程中,向京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和发展阶段。通过不同系列的代表作生动而真诚地还原了当时的创作动机、过程和核心表达。她的创新之一就是把雕塑的底座去掉,直接放置在地面。她当时的动机就是想进一步实现作品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

对于创作方向或灵感,向京认为雕塑作品最直观的特点是借鉴日常经验,让观众从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某种张力与表达,形成对自己的反观。她并没有在创作之初就赋予作品特定的意义,而是由观众开放地解读,希望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从作品中找到美感或启发。

在雕塑品类方面,她本人更擅长表达女性的身体和形态,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作品系列,但她并没有特别鲜明的女权主义作为出发点,只是自身对这个题材的运用更成熟。

向京表示,雕塑本质上是一种表达的介质,她不同阶段的作品也是她个人心路成长的历程,包括早期叛逆、认知和接受成长、生命的自我理解与社会表达等。同时,作品一旦创作完成,进入社会,又将开启独立于艺术家的自我发展历程,会被不同的人观察和点评。

讲座互动环节,听众们就如何理解雕塑的市场逻辑,创作的自我表达与公众需求等问题踊跃提问,向京逐一回答,并赠与她的作品集。

本期人文讲座由北大国发院主办,由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CCER Club承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