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MBA新闻

【BIMBA校友】职场再启航,只需“谋定而后动”



2017年3月,赵恩宇站在了人生新起点上。

他拿到了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储备区域总经理的Offer。

而就在两年前,他还在中国科学院的一家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

1525488733

巨大的行业、职级跨越,令身边的朋友们艳羡。但在赵恩宇看来,一切却是水到渠成——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了最重要的谋划——选择最顶级的学府,读最国际化的MBA,确定转型方向,储备相关知识,寻找转型资源;同时,在学校的帮助下,他进入了校友企业进行为未来转型行业的实习,检验转型发展的设想。

谋定而后动,当机会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幸运地抓住了,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赵恩宇的故事。

谋定

和很多朋友一样,转型的念头在我心头萦绕了很久。然而在工作中,很难有时间去系统性思考转型的方向,也缺乏转型的契机。BiMBA对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缓冲期。我有充裕的时间去谋划自己的职业转型;而MBA的学位,也是很多职位的敲门砖。

退一步,用更宽广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

在原有的工作环境中去考虑职业发展时,常常受限于现有的行业背景和资源,很难从行业的全景和跨行业的联系,去发现更多的机会。正如柳传志先生曾提到,“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得明白。”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科研工作,我从药学走入了更加细分的药剂学,再走入更加细分的纳米制剂领域。在一条道路上越走越深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职业道路越走越窄。而在BiMBA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退出专业领域,从更宏观的社会全景,去谋划职业转型的机会。

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而言,经济学、管理学、战略制定、市场营销、领导力等等这些课程将提供一个完全新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去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

同时,商学院的校友、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对于行业洞见的坦诚分享,也将让我在众多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不再迷失。

后动  知行合一

读书期间,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参访、行业论坛等活动,如泰康之家燕园项目的实地参访和交流,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以地产为载体,结合保险、投资、养老、医疗等多行业融合的新模式,泰康之家的这一创新实践引发了我对新地产模式的浓厚兴趣。

又如林毅夫老师和张维迎老师的“产业政策思辨会”激发了我对产业新城运营模式的政策性思考;

黄益平老师主持的“房地产市场与政策”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精彩见解,也对我目前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首先做好职位匹配分析。通过多种渠道(BiMBA职业发展部老师主动找到我,介绍了在华夏幸福工作的校友)了解目标公司的业务模式、岗位职责、公司文化等,明确自己和目标职位有哪些方面匹配,哪些方面不匹配。

框架思维令我无往而不胜。跨行业转型时,知识背景很可能不匹配,但思维框架是有普适性的。通过复盘总结,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提炼为一套思维方式和逻辑。MBA的课程会帮助我们建立框架思维,同时学校推荐的风险投资岗位的实习经历,在实践中锻炼了我的框架性思维。

未来:不忘初心

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我迅速进入状态,力求活用广泛的校友资源。

一个公司愿意招募跨行业转型者,一定有一个潜在需求,就是进行业务创新。为此,我在产业招商方面,正在谋划和在股权投资和产业孵化行业的同学合作,探讨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在新城建设方面,也正在和智慧城市、环保治理、商业地产行业的同学交流,探讨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回首在BiMBA读书的时光,我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也经历了亲人过世的巨大挫折,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事业上,我完成了从药学科研到产业新城运营的跨界发展;为了纪念在朗润园度过的这段难忘的时光,我借“朗润”为儿子的名。

面对未来,我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接到offer只是转型之路的开端,每个人一定要对跨行业职业发展路径上的挑战和挫折有理性的预估,不可盲目乐观,牢记转型的初衷,保持热情,坚持奋斗。共勉。

(张彤 编辑)

 



分享到: